第26节:第六章 狂奔的列车,你能否挤上一席之地(2)

其实日本的经济学大师大前研一早就提出了“M型社会”的概念(社会群体的两极分化)。在这种两端高、中间低的“M型社会”,只有少数富人或有才华的人才能成为赢家,其他出身平庸的人即使得到了高等教育,也很难得到较好的工作机会,高达500万人的自由职业者和至少60万的“NEET”(既不上学也不工作的特殊人群)一族,既没有固定的收入保证,也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他们很难积累财富,于是贫者愈贫,对生活没有任何希望。

现在的中国也出现了这种群体,他们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既有大学学历,又有劳动能力,却不愿去工作,而是心安理得地依靠父母生活,这就是人们所谓的“啃老族”。

从一所名牌大学毕业的洪小姐,毕业两年多仍然没有从事过任何工作,一直是依靠在家乡的父母每个月汇入账户的2000元钱生活。“我没什么经济基础,生活压力又大,租房、交通、吃饭,年纪轻总要买点像样的衣服吧,2000元有时根本就不够。”洪小姐对自己目前的经济状况不是很满意,但她依然没有找到工作。她不愿意从事薪水较低的工作,可是高薪的职业往往又需要一定的从业经验,一些虽然底薪不高,但有可能获得高额佣金的工作也不在她的考虑范围之内,因为这种工作往往很辛苦,而且收入不稳定。

目前中国的“啃老族”已不是一个特殊现象,不少大学毕业生都和洪小姐一样依靠父母的收入生活。他们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很难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于是便一天天地在家中消磨自己的青春。

而且,“啃老族”给父母造成的负担远不止经济方面。

北京的一位老先生的两个儿子和儿媳先后下岗,在国企里的清闲工作使他们对工作挑三拣四,不是嫌待遇太低,就是嫌工作辛苦,“保安、保姆的工作太辛苦,不想干;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又干不了。”好在两人家里都有以前单位分的房,于是二人索性将房子出租出去,然后拖家带口搬到父亲家中住。老两口一个月的退休金有三千多元,再加上一辈子省吃俭用的积蓄,本来生活非常安逸,自打两个儿子搬来以后,一家八口人的生活开销全靠二老负担,日子一下变得艰难起来。生活水准直线下降不说,四个年轻人还不思进取,白天打麻将,晚上看电视,买菜做饭都得父母动手,一天到晚屋里乌烟瘴气、喧闹不堪,二老被折腾得苦不堪言,一气之下,将两个儿子告上法庭,一家人反目成仇,打起了官司。

2006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新闻中心联合进行了一项名为“你对人生缺乏热情吗”的在线调查,共有4130人参加。调查结果显示,现在的中国人普遍认为工作生活的压力太大,有71%的人认为现实生活中充满了焦虑,55%的人对人生缺乏热情,57.6%的人认为这种状态是年轻人“对空前压力的反抗”,39.2%的人认为“是社会留给年轻人的空间太小了”。

其实,一些人并不是对向上流动毫无关心,只是当产生“钱不是那么好赚”的感觉时,人的心中就会出现一种心态:“反正钱不好赚,也存不了,干脆花掉算了。”所以反而会把钱拿去投资自己的文化、精神或物质生活,因此,年轻人大胆消费,做了太多不负责任的选择,再加上有限的工作机会及收入,到最后,这群被压得喘不过气的年轻人,在还没有正式踏出社会时,就选择了放弃。他们不愿迎向挑战,而是停下过自己的小日子。似乎别人的成功与自身无关,只想过自己的生活,这些人的中流意识日渐稀薄,开始向“下流”滑落。

作为日本知名的社会观察家、社会消费现象研究者以及阶层研究者,三浦展在接受《读卖新闻》记者的专访时直言,对“下流”社会不能简单地以好或者不好来加以判断,但是他鼓励年轻人放弃“反正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的想法,更不要陷入绝望,甚至放弃自己。他认为,希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可以凭着个人努力来弥补。

真正能激励你奋发向上的是:确立一个既宏伟又具体的远大目标。许多人惊奇地发现,他们之所以达不到自己孜孜以求的目标,是因为他们的主要目标太小,而且太模糊,使自己失去主动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