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布局的决心与风险
与两年前"蛇吞象"的并购相比较,此次收购显得水到渠成。2007~2008年度第一季度财报显示,联想在中国以外市场的赢利较上一季度上升了50%至5300万美元。同时,联想净利润达6684万美元,是去年同期的12?8倍,远远高于此前分析师3200万美元的平均预期。联想的现金储备有13亿美元之多,跟当年收购IBM PC时的捉襟见肘大有不同。
成为基础的不只是短期效益指标,还有联想国际化的经营团队和多元化的资本结构。联想收购IBM PC中的一大创新就是引入三家美国私募基金入股3?5亿美元,不仅降低了财务压力,而且实现了引智。私募基金收购整合的丰富经验,最大限度地控制了收购后的整合风险。尤其是私募基金在董事会中的作用,常常会以独立第三方的意见来调和"联想系"与"IBM系"的分歧。今日之联想,已经不是国有股与内部职工股一统天下的联想了,而是国际资本的联想;今日之联想团队,也不是当年柳传志搭建的家族班子,而是国际资本主导下的国际化经营团队。在18个核心高层主管之中,老联想出身的只占4名。
国际资本的联想与国际化的经营团队,带来了经营理念与企业观念上的变化。两年前联想成立20周年的庆典上,那份因收购IBM PC而产生的冲击世界500强的激动与豪情达到了顶峰。两年后,面对着整合IBM PC的初步成功,联想已经坦然立在世界500强的入口处,杨元庆则多了几分清醒: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并不是联想刻意追求的目标;联想希望给投资人带来丰厚的回报,给消费者带来好的产品。
看来,主政联想集团两年时间,使得杨元庆的视野发生了若干积极的变化。做大做强的规模诱惑,已经转变成了对好产品和好效益的执著追求。从一味做大的企图心,转到心存投资者和消费者,表明联想已经越来越多地接近了现代公司文化。
有一种说法,联想这次收购Packard Bell,是被宏基所逼无奈之下的选择。如果联想不收购Packard Bell而由宏基收购,那么联想将失去全球老三的位置,因此联想不得不切入Packard Bell的竞购中来。或许这是一个因子,但是绝不是重要的部分。Packard Bell成立于1926年,最初只不过是一家收音机制造商。70年代,该公司成为国防设备制造商Teledyne的子公司。1986年,Packard Bell被财团收购,并转型生产廉价PC。1996年,被并入NEC的个人电脑业务。2000年,NEC对该公司进行了重组,关闭了在美国的分支机构,全力聚焦欧洲电脑市场。最近几年来,该公司除了消费类电脑外,也开始销售音乐播放器、DVD播放机等产品,并向东欧、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市场扩张。Packard Bell至今仍然保持与许多欧洲零售连锁店的业务联系。
联想的发展确实需要这一块产品线和供应渠道。消费业务目前还只占联想海外营收的20%,在很多市场,联想的消费业务还处于空白,而市场份额前两强(HP、DELL)的销售收入中,消费业务已经达到40%。在并购IBM个人电脑部门后,联想就开始了在消费PC国际市场的征程,而对IBM PC部门的成功整合则加速了这一趋势。前不久联想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元庆表示,加强消费业务仍是未来一年的重中之重。
在欧洲市场,联想排在惠普、宏基、戴尔、东芝、富士施乐等电脑企业之后,低于全球的排名。联想目前在欧洲市场虽然有5%的占有率,但大多数集中在商用领域,Packard Bell 8%的份额则几乎都在消费领域。收购Packard Bell,或许是杨元庆在上空穿梭飞翔时俯瞰亚美欧大陆所形成的意向。他有理由相信,并购Packard Bell会是联想全球化布局的丰盛晚宴。
尽管有整合IBM PC的经验,然而收购Packard Bell的风险依然存在。在整合欧洲大陆的产品、技术、管理人员、渠道等的运作上,亚洲公司少有成功的案例。日本的NEC败走了,从1996年购得Packard Bell,十年时间不能使它赢利,最后不得不把一直严重亏损的Packard Bell以9000万美元贱卖给了许立信。明基与TCL先后在欧洲大陆失利,他们没有办法在那里实现低成本运营和创新。欧洲大陆的工会势力特别强大,已经养成了和尚撞钟的惯性,改变习惯很难。原有人员怎么用,怎么走,看上去不成问题的问题,在亚洲公司那里都成了问题。这依然是联想绕不开的问题。
究竟Packard Bell是亏损的包袱还是转型的契机,还需要时间来证明。或许正是出于如此考量,联想CEO阿梅里奥表示:"我们一直在考虑各种可能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会成功收购Packard B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