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安全意识是一项硬指标(1)

近几年来,我走过近百家企业,为他们提供培训、咨询服务,曾经和很多企业领导、安全管理同行一起讨论安全问题。企业各岗位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是普遍关注的话题。然而,在我翻看各类安全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时,却发现企业界对执行安全制度强调的很多,而对如何提升安全意识本身涉及的很少。

究其原因,企业里各层级管理者普遍把安全意识当作软指标,嘴上说的多,实际做的少。

企业安全生产最薄弱的环节是什么?

统计显示,98%的事故是因为人的原因引起的。而根据有关部门针对大中型企业近3年来发生的事故所作的另一项统计显示,人为因素中,安全意识薄弱的因素占到90%多,而安全技术水平所占比例不到10%。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企业界的安全培训,90%的精力用在占10%比重的安全技术水平上,只有不到10%的精力用在占90%比重的安全意识上。90%和10%的倒挂说明什么?说明--员工安全意识差,越来越成为制约企业安全生产的瓶颈。

安全意识不强,必将酿成安全事故。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事实。

员工安全意识薄弱,首先弱在他们"安全第一"的意识没有建立。"安全第一"是世界通行的公理,几年前,我曾出版《第一管理》一书,向企业各级管理者阐述"安全第一"的公理。"安全第一"公理应该成为全体员工的共识,但却弱在"预防为主"的意识没有落实。"安全第一"意识的体现,就是"预防为主",不能等到大难临头再去考虑"安全第一"。其次弱在主体安全意识淡薄。人们之所以做不到"安全第一",之所以没有"预防为主",根子在于主动性不够,在于不知道"安全究竟为了谁"。如果人人都把安全当作是别人的事,不把自己作为安全的主体,没有了主动性,员工安全意识的普遍薄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安全工作依赖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的主要是安全设施,精神的主要是安全意识。广义的安全意识,包括有关安全的意愿、意识、知识等。如何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必须遵守安全实践中的三大法则。

法则一:安全知识胜于安全设施。

什么是安全知识?就是人们面对风险时,知道该怎么做,包括安全规程、安全制度、安全常识等等。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调查,我国46%的民众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了解十分有限,27%的人甚至根本不了解。我国国民的消防安全素质的抽样调查显示,将近50%的民众在火灾发生时不懂得如何逃生自救,52%的人甚至不认识消防安全标志。有些人就是不知道,旋转的部件不能碰,高压容器会爆炸,这就是安全知识不具备。

每个员工都要明白,只要是合法经营的企业,都是在政府监管之下,具备基本安全设施的。所以,你的注意力应该放在知识储备上,用安全知识武装你的头脑,平时知道如何操作,出现紧急情况会采取紧急措施,这要比设备的安全性能更重要。

法则二:安全意识强于安全知识。

我有一位中科院的朋友准备买车,也许是他长期从事数理分析的缘故,在发生日系汽车大批量召回以后,他搜集了一大堆欧美和日本汽车安全性能检测指标的数据,来征求我的专业意见。我的回答让他大吃一惊:这些数据对你完全没有意义!

他瞪大眼睛看着我:难道人命关天的安全不重要?!

我告诉他,只要是正规厂家生产销售的汽车,都是经过国家检验,达到基本安全标准的。美国人早就出过一本书,叫《任何速度都不安全》,我们也可以说,任何车辆都不安全。你调查一下,全国有多少人不系安全带?有多少人喝了酒还坚持开车?又有多少人见前面没有车,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踩油门?太多了!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那么,有多少气囊管用?什么样的安全配置够你"消费"?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