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节:妈妈,请放下您的棍棒(9)

以后的日子里,孩子再也没有撒过一次谎,每当他想撒谎时,眼前就会出现妈妈送给他的三颗糖果。

前苏联有一位著名诗人用这样的方法教孩子改正错误:

一天晚上,诗人回到家,看到全家人乱作一团,诗人母亲正在给医院打电话。

诗人的小儿子喝下了半瓶墨水。诗人知道墨水不会中毒,问儿子:“你真喝了墨水吗?”小儿子得意洋洋地伸出舌头,做了个怪脸。诗人拿出一沓吸墨水纸对儿子说:“没办法,你只有把这些纸吞到肚里吸墨水了。”

虚惊被诗人幽默的话冲散了,全家人哈哈大笑。儿子以后再也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

男孩为引起别人注意,故意恶作剧的时候,家长不要强硬地批评,最好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使他明白自己的错误,改正错误。

教育这一代孩子不能用传统的教育方式,要动脑筋,用技巧,用鼓励代替惩罚有时效果更好。当孩子得到家长鼓励时,也感受到了家长的信任。有一个母亲经常对孩子竖起大拇指,传达给孩子的信息是“你很棒”、“你是好样的”,用肯定来鼓励孩子,减少了许多惩罚。

用技巧代替惩罚的艺术:

(1)对孩子的行为表示强烈的不满。

(2)请孩子帮自己做事。

(3)给孩子改正错误的机会。

(4)明确告诉孩子您的期望。

(5)让孩子承受自己错误的后果。

(6)提供几种惩罚让孩子选择。

(7)用沉默惩罚孩子,促其自我反省。

(8)请孩子总结错误带来的教训。

(9)告诉孩子您对他的行为很失望。

(10)对孩子说,这是个意外,他能做得更好。

家长教育孩子时,自己要先照镜子,认识到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想让人知道的缺点和让自己骄傲的优点,虽然是成人,可也有犯错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宽容孩子的错误呢?

孩子做错事没关系,只要今后不犯同样的错误,就会成为优秀的人。

本章解读3

惩罚孩子的注意事项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凡是必须使用惩罚的地方,凡是使用惩罚能够有益处的地方,就应当使用惩罚。”

惩罚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必要手段,也是有效的手段,惩罚的目的是让孩子感受痛苦和身心的不愉快,从而达到使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目的。

惩罚教育要讲究艺术,要有效,要讲究方法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惩罚孩子之前,一定要先了解情况,弄清楚是什么原因使孩子做了错事,是故意做的,还是无意所为。千万不要因情绪失控,不问青红皂白,对孩子大打出手,不给孩子解释和辩解的机会。

不了解情况就惩罚孩子,有时会冤枉孩子,使孩子心里感觉委屈,对父母产生反抗心理,没有教育效果。

(2)惩罚孩子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因事不同,惩罚的手段要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最好罚得分明。

在惩罚时,要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这样惩罚他,如果放任他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不良后果,要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惩罚,并为孩子制定明确的努力方向。

(3)惩罚一定要结合说理。如果单纯惩罚,孩子心理没想通,就会越惩罚,越做错事,跟家长顶着干。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最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家长不要忽视。

讲道理是惩罚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只有孩子心里想通了,才会从心里接受惩罚,才达到教育的目的。如果孩子心里想不通,就会变成不怕惩罚,家长怎么罚,他也不改。

(4)惩罚孩子时,针对孩子所犯错误,存在的问题,进行批评。家长不要带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发狠、羞辱孩子,贬低孩子,说打击孩子自信的话,更不要用全盘否定的眼光,说孩子就是一个没出息的人。

(5)惩罚孩子要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强,有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父母在惩罚孩子时,一定要考虑孩子能不能接受,有的孩子性格内向,胆小怕事,因为父母的惩罚,得了心理疾病,失去学习能力的孩子也是有的。因此,家长在惩罚孩子时,要掌握一个“度”,不要造成伤害孩子的严重后果。

(6)惩罚孩子时,父母的态度一定要保持一致。如果一方在某些行为上限制孩子,而另一方纵容孩子,孩子失去了行动的标准,不知所从,时间长了,会养成两面三刀的坏毛病,父母双方也会因教育方法不同而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7)惩罚孩子是为了纠正孩子的错误,让孩子改正缺点,可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时偏离了惩罚的目的,给孩子造成了身心的伤害,把惩罚变成了家长自我情绪的发泄。这种事前车之鉴很多,家长要引以为戒。

(8)惩罚时,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孩子把惩罚当成一次进步的机会,当成养成良好习惯的阶梯;鼓励孩子用意志去战胜心魔,接受教训,重新树立信心。

(9)惩罚孩子不要在公开场合,要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反应。不顾及孩子的面子,在公开场合对孩子打骂,孩子错了,也不会接受正确的观点,还会激起强烈的逆反行为:很可能憎恨父母,跟父母唱反调。

(10)家长惩罚孩子不能凭自己的心情。有些家长惩罚孩子没有标准,同样的事情,心情好时,不惩罚;心情不好时,就狠狠地惩罚。这样做孩子就不知道在家长的心里,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自己该怎么做才能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赞美。

家长最好在每次惩罚孩子后,回忆一下过去对孩子的惩罚,然后再检查这段时间孩子的表现,对照比较:看看惩罚对孩子是否起到了作用?自己使用的惩罚方法是否得当?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

本书精华已为您连载完毕。谢谢阅读!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