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节:妈妈,请放下您的棍棒(8)

惩罚孩子不要讽刺挖苦孩子,说些自己发泄情绪的狠话来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家长污言秽语地骂孩子,孩子会在心里看不起家长,也不服气,更不会改正错误。

八、惩罚孩子要言简意赅

惩罚孩子时,要一针见血地指出孩子的错误,不要唠叨起来没完。说的时间长了,孩子是左耳进、右耳出,无动于衷,根本没听进去。下次可能还犯同样的错误。因此,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言简意赅,使孩子明确家长的意思就可以了。

九、就事论事

惩罚孩子时,要就事论事,不要东拉西扯,把孩子的不好说多了,让孩子不知道你今天到底是为什么事批评他。失去了今天要批评的主题,使孩子无所适从,没有教育效果。

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不要当别人面惩罚孩子,要照顾孩子的自尊心,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会激起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没有教育效果。

惩罚孩子时,要讲事实、摆道理,让孩子明确所犯的错误,并要求孩子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十一、盛怒之下不惩罚

有的家长对孩子所犯的错误暴跳如雷,这时候,不适合惩罚孩子,以免给孩子的身心带来伤害,事后悔恨于事无补。

十二、认错诚恳要表扬

孩子接受家长的惩罚,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时候,家长要抓住机会肯定孩子,表扬孩子,使孩子的心在接受惩罚后,得到安抚。

心理学家认为,惩罚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如果方法不当,会造成孩子生理和心理的伤害,有的会激起孩子强烈逆反心理,使孩子变得更坏。当然有效的惩罚能起到警醒的作用,关键看父母用什么方法来惩罚孩子。

父母对孩子是最了解的人,想惩罚孩子,就让孩子做不愉悦的事,或讨厌的事,剥夺孩子最喜欢做的事,让他感觉到烦恼,都是惩罚。比如孩子犯错后,罚他做数学题;写作业不认真,罚他抄课文;没完成作业,罚他背诵课文……

不要滥用肉体惩罚和精神虐待,时间长了,孩子破罐子破摔,惩罚失去了作用,还是管不住孩子。惩罚孩子时,家长要把握一个原则:不要伤害孩子。家长要扪心自问:是爱孩子,还是爱孩子的分数?是爱孩子,还是爱惩罚?

当家长理清思绪,深刻认识惩罚孩子不是目的,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的手段时,惩罚孩子的过程中,就会不断修正自己,不断检查自己,不断观察哪种惩罚对孩子最适合,最有教育效果,最不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你就选择那种。

不要把惩罚当成唯一的手段来教育孩子,“久而不闻其香”,什么方法用的时间长了,都没效果了。

本章解读2

惩罚孩子要讲艺术

在人们的意识中,惩罚就是打骂、虐待的代名词,有些家长信奉“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理念,孩子稍有错误,就大打出手。

现在,家庭教育知识日益普及,怎样教育孩子已成为家长们普遍讨论和关心的话题,大多数家长比较认同“重教轻罚”的教育理念,不希望再用打骂的手段来惩罚孩子的肉体和心灵,而在寻找更科学的惩罚手段来达到警醒孩子、督促孩子改正错误的方法,因此,怎样惩罚孩子也成为家长要学习的一门艺术。

用幽默作为惩罚孩子的艺术,能让孩子在笑声中改正错误。

有一个孩子在家里客厅玩篮球时,打落了架子上的花瓶,瓶口摔掉了一块。孩子很害怕,因为这个花瓶是祖传的古董。

为了掩盖自己闯下的祸,孩子用胶水把摔掉的那块粘起来,放回原处。晚上,妈妈问孩子:“是你打碎了花瓶吗?”孩子害怕受到惩罚,撒谎说: “是一只野猫从窗口跳进来碰倒了架子。”妈妈看着孩子胆怯的眼神说:“是我忘记关窗了。”

睡觉前,孩子在床上看到一张纸条,让他马上到妈妈的卧室去。孩子惴惴不安地走进妈妈的卧室,妈妈从抽屉里拿出糖果,放在孩子的手心,说:“这是对你的奖励,因为你想象出一只会开窗户的猫。”接着妈妈有又出一颗糖果,放在孩子手里,说:“感谢你高超的修复技术,花瓶粘得天衣无缝。”妈妈拿出第三颗糖果,说:“我不应该把花瓶放在架子上,尤其是家里有喜欢体育的男孩,我向你道歉。”听了妈妈的话,孩子那颗悬着的心踏实地落回原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