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妈妈,我想自己做一回主(7)

有的家长对让孩子选择的事很矛盾,他们认为孩子年龄小,担忧选择错误怎么办。这种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虽然为了孩子今后的发展,要培养孩子选择的能力,可家长害怕孩子的每一次选择都有错误。

为了提高孩子的选择能力,要求家长培养孩子的辨别能力,可辨别能力不是凭空可以得到的,也不是家长说了,孩子就能学会的,这需要在实践中培养,为此,最好的办法是对给孩子自作主张的机会。

比如冬天到了,孩子需要买什么衣服,什么颜色的,什么款式的好看都交给孩子自己决定;双休日,让孩子安排全家人的伙食,由孩子去市场采购,由孩子下厨房;学习上碰到困难,由孩子自己解决,如果需要家长帮忙,家长可以协助孩子完成。

孩子在选择的过程中,肯定会有跌倒摔跟头的时候,家长最好不要扶孩子起来,让孩子自己爬起来,留下的印象才深刻。孩子的选择能力就是在一次次的跌倒和一次次地爬起来的过程中得到提高的。

有的家长也想培养孩子的能力,可看到孩子跌倒就心疼了,就中断了孩子锻炼的机会,这样半途而废的锻炼是没结果的。

失败是成功之母,是让人进步的梯子,是孩子必经的成长过程。千万不要惩罚失败的孩子,惩罚会剥夺孩子创造的动力;鼓励,才是孩子在失败后,重新出发的动力。

要想减少孩子做主选择的失败次数,要在孩子实践锻炼的基础上,教孩子一些思维技巧,认识问题本质的方法,预测自己言行可能带来的后果,养成三思而后行的习惯。

每年在考生报考志愿,选择高校时,记者都会采访家长和考生,据报道,“90后的考生”在报考志愿时,大多只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而考生的父母,对孩子的志愿持反对意见,因为他们考虑得更实际,主张从未来就业的角度去选择。

面临人生的重要抉择,不少家庭都打起了“内战”,父母与孩子各持己见,父母无论如何也不愿意让步,他们坚持要为孩子做主。可经验丰富的家长完全按自己的意愿替孩子选择的未来,真的适合孩子吗?家长真的不会错吗?

有一个女生,语文、英语都在班级里名列前茅,写的文章也在报纸上时有发表,是个积极向上的女孩。在高中二年级分班时,她爸爸坚持让她选理科,说自己了解过了,高考时报考理科比文科选择的范围大好多,就业的路子也比文科宽。

不管孩子怎么哀求,爸爸坚持要求孩子服从自己的决定。虽然女孩在高二、高三这两年时间里努力学习理科,最终在高考时,分数低,只考进了专科学校。

孩子怨恨父亲,父亲也后悔了,可惜晚了。如果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结果会完全不同。

家长不要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总觉得孩子小,不放手让孩子选择,其实,孩子的事,特别是重大的决定,更应该让孩子自己选择,因为以后的路是孩子的,要他自己去走。

选择时,如果孩子有了明确的目标,如果家长觉得不是最好的,可以冷静地和孩子沟通,给孩子讲清楚专业背后的信息和今后择业可能面临的问题,选择权交给孩子,不要剥夺孩子的兴趣志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有兴趣的专业,孩子才能学得好,从事有兴趣的工作,孩子才能有成就,请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报考志愿是孩子自主选择的第一步,也是重要选择的开始,所以,家长一定要把这个机会还给孩子。

孩子是有独立意识的人,他的生活和父母年轻时完全不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愿望,给予他选择的自由,今后的路要他自己走,由他自己担当选择的结果,也是为自己人生负责任的开始。

本章解读3

为什么孩子有相似的童年,却有不同的人生?

我有个好朋友,她在总结学校生活时说:“在学校读了十几年的书,我养成了很强的依赖性。因为每次重大的考试都是提前一个月老师领着大家开始复习的,我就在老师复习时才用功学习;每次家庭作业都是老师催了,我才完成,能偷懒就偷懒。这种习惯对我现在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使我很苦恼。我的工作需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独立思考、创新的能力,可我依赖惯了,总想等着有人来为我做主,听命令就行了。为此,我在工作中缺少独立自主的能力,做事效率低,总是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经常受到领导的指责。这时,我才发现自己必须改变了,可改变是痛苦的,也很难做到,养成好的习惯真的很重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