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到中秋分外明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光。”这是京剧《龙凤呈祥》中刘备的唱词,每想到这两句唱词总不禁忆起当年北京在西珠市口第一舞台演出大义务戏时,著名须生谭富英饰《回荆州》的刘备,他那清脆嘹亮的歌喉,真是悦耳动听,令人难忘。

中秋,夏历八月十五,这是中国传统的喜庆节日,所以又叫“团圆节”。《天宝遗事》记有唐明皇与甲天仙“中秋游月宫”的事。郑綮的《开天传信记》云:“吾(唐玄宗自称)昨夜梦游月宫,诸仙娱以上清之乐,嘹亮清越,殆非人间所闻也。”又说:“玄宗见天府榜曰:‘广寒清虚之府’。传咸文曰:‘月中何有?玉兔捣药。’”所以唐彦谦有诗云:“蟠拏对月吸深杯,月府清处玉兔吼。”胡宿也有“杯酒易销残梦断,却疑身在广寒宫”的诗句。

刘侗《帝京景物略》载:“八月十五日祭月,……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八月中伙,望日夜,月最圆,中国民间有以月饼祭月、拜月和赏月的风俗。

一进八月,北京的各点心铺生意兴隆,前门大街正明斋、观音寺的蕙兰斋,京味月饼自来红、自来白、翻毛、提浆,以及稻香村、桂香村、聚顺和的南味月饼,供不应求;卖水果的鲜货店,两百支光的大灯泡,照耀着挂着白霜、色鲜甜脆的苹果、鸭梨、葡萄、石榴,店主用鸡毛掸子轻轻拂去水果上的微尘,高声吆喝,一有顾主,立时满面含笑,将水果打成方方正正的蒲包,上盖红绿商标,送客出门。

恪守“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古俗。除月饼、水果外,家家还蒸团圆饼,取个吉利。团圆饼用上好的白面发酵,搓成圆形薄片,每层放入红糖、玫瑰、桂花,一层层叠加,厚达十几层,最后用一张大而圆的薄面片包好,表层上置青丝、红丝、瓜子、杏仁等果料,上屉蒸熟,成直径盈尺、高达数寸的大蒸糕;然后切成块,全家大小分食,以示团圆之意。

逢节必有应节戏,这也是老北京的规矩。中秋前,各戏园演戏也多以月亮和兔儿爷为题材,如《嫦娥奔月》、《唐王游月宫》等。舞台上出现欢蹦乱跳的活兔儿爷,依然勾脸豁嘴,足踏朝靴,手执玉杵做兵刃,在台上蹿跃作兔形,常常博得大家一笑。

旧日北京农历八月,大街小巷,店铺摊贩都摆设着各式各样的泥塑“兔儿爷”肖像。有的身着蟒袍,腰围玉带;有的披挂铠甲,背插靠旗;有的凤冠霞披,簪环玉佩;有的方巾皂履,神态端肃……小者犹如玩具“不倒翁”、“泥叭狗”,不足三寸;大者尺余以至数尺,亚赛庙寺神佛泥胎,真是叹为观止。

清《帝京岁时纪胜》说:“京师以黄沙土做白玉兔,饰以五彩妆颜,千奇百状;集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灯火荧辉,游人络绎……”《燕京岁时记》在《兔儿爷摊子》一段中也写道:“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捏成蟾兔之像以售出,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胄而戴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其余匠艺工人,无美不备,盖亦谑而谑矣!”把动物中的白兔,以人格化手法描绘一番,确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增添了奇异的色彩。杜甫的名句有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还在异乡的游子,每逢中秋赏月的时候,能不忆起故乡的明月么?

超脱豁达的赏月态度,还是要数苏东坡,他的《水调歌头》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用来祝福远方,让普天共照的中秋月,照遍我和我们,包括海峡两岸,所有怀念家乡和我 所怀念的亲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