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日坛与太阳糕

昔日的老北京人,在欢度春节与上元节之后,紧接着便在农历二月初一日举行祭祀太阳神的活动,曰“中和节”。

提起民间中和节祭日之举,首先说说朝日坛。朝日坛简称“日坛”,系旧时皇家祭日之处,在北京朝阳门(旧称齐化门)外,与位于阜成门(旧称平则门)外的月坛东西对称,遥相呼应。它是明嘉靖九年(1530年),朝廷据《礼记 礼器》所云“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分别在京城中轴线的东西两侧圈建的。

日坛方广五丈,高五尺九寸,九级台阶用白石砌成,唯坛面用红琉璃以象征太阳。坛西向,绕以垣墙,正西有白石棂星门三座,其余三面各一座。西门外有燎炉、瘗池;东为神库、神厨、宰牲亭、灯库、钟楼;北为遣官房,外有天门两座,北天门外为礼神坊,两天门外迤南为陪祀斋宿房五十四间,护坛地一百亩。

明清两代均于每年二月初一日遣官致祭,清制遇甲丙戊庚壬年由皇帝亲祭。清朝灭亡后,日坛即逐渐荒凉。

不过民间祭祀太阳神的活动,并未因封建王朝的灭亡而终止。正因为太阳把它的光和热恩赐于人类及万物,所以人们对想像中的太阳神极为虔诚。祭祀的仪式虽远不及皇家那样复杂而隆重,但非常严肃,一丝不苟。

昔年北京人祭祀太阳神所用的主要供品是“太阳糕”。这是一种用大米面和绵白糖蒸成的圆形小饼儿,上面印着一只朱红的金鸡(传说中的鸡神)引颈长啼,仿佛呼唤天下之鸡齐鸣,为人间报晓。

北京的糕点铺元宵节后便开始制作太阳糕;一些食品业小贩亦自制太阳糕,于春分日的前三天开始出售,于是“供佛的太阳糕啊”,叫卖声随处可闻。家庭主妇们一听到这声音,即使手头拮据也总要买几块应个景儿。

中和节这天,晨光熹微时,家家户户便开始祭祀活动。太阳糕整整齐齐地放在盘子里,置于供桌的中央,盘子前面摆一尊铜香炉,内插一股高香,全家依辈分大小先后,面东肃然跪拜,以此来报答太阳神的恩泽。

天真的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那盘中的太阳糕。那糕凉凉的,甜甜的,味道确实甘美。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