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的叛逆(4)

据说,李鸿章的回话是:等打完了仗再说。

李鸿章正被甲午战事弄得焦头烂额。

作为以推翻帝制为奋斗目标的著名革命者,孙中山的这段经历显然令他的形象有些模糊。后来,他说自己当年急于求见李鸿章,是因为筹备的武装暴动已“端倪略备”,需要“北游京津,以窥清廷之虚实”。且不说当时孙中山根本没有准备暴动,即使是已经准备了,也无须跑到距广州几千公里的北京和天津探听虚实;而即使真的需要探听虚实,也无须必见李鸿章才能有所收获,李鸿章怎么会与一介草民交谈国之大事?唯一可以解释的是,孙中山对李鸿章抱有某种幻想,企图通过他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李鸿章在当时的汉族大吏中权势最盛,且被认为是唯一通晓洋务的朝中显贵。

被李鸿章拒绝的孙中山心情复杂,“李曾积累了怎样大量的财富是远近皆知的……”他转而揭露这位帝国重臣,“我在天津,有很好的机会看到他发财致富的方法之一,就是各级文武官员从整个国家各部分成群而来请求任命,但是就在他们的呈文到达李鸿章以前,他们必须支付大量的贿赂给李的随员。”绝望令孙中山“怃然长叹”:“知和平之法无可复施,然望治之心愈坚,要求之念愈切,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能不稍易以强迫。”——将和平手段转变为“强迫”,此种转变哪怕是“稍易”,也只意味着使用暴力。

孙医生有使用暴力的准备和条件。在两广总督府遭到官吏刁难之后,他曾回翠亨村做过一次爆炸试验,生生地把一块写有“瑞接长庚”的石匾炸成了两半——能配治病之药,也必能配治世之炸药,两者皆得益于当年化学成绩的优异。

这一年的秋天,孙中山去了檀香山。

他去那里的目的十分明确:准备武装暴动。

孙医生的职业革命生涯由此开始。

檀香山是太平洋中由火山环岛组成的岛屿。在这座岛屿上一个政治组织的出现,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开天辟地意义的大事。只是,无论从当时还是从现在的角度看,这个政治组织的创建过程都显得十分仓促简陋。

檀香山有华侨两万多人,问题是大多数华侨并不愿与孙中山一起造反,原因是怕“作乱谋反”会导致“破家灭族”。孙中山“多方游说,奔走逾月,仅得同志数十人”。一八九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人虽少但还是聚在了一起,开会地点是檀香山卑涉银行经理何宽的家。何宽也是广东香山人,富有而具政治激情,孙中山哥哥孙眉的商业存款都放在他的银行里。孙中山提议成立的组织取名为兴中会。从字义上理解显然是振兴中华的意思。会议宣布了组织章程,选举永和泰号司事刘祥为主席、何宽为副主席,永和泰号司账黄华恢为管库,程蔚南(商人)、许直臣(教育家)为正副文案,李昌(公务员)、郑金(公务员)、黄亮(商人)、李禄(商人)、李多马(商人)、邓荫南(农业家)、林鉴泉(报人)等为值理。虽然会后会员们多方奔走,但檀香山兴中会总人数穷尽考证仅有一百二十多人。冯自由《兴中会会员人名事迹考》记载:“其中有一人二名者,亦有不用本名者,以年代湮远,无从考查。”

檀香山兴中会的章程中,并没有推翻满清政府的言辞,明确申明其政治宗旨是“振兴中华,维持国体”:中国积弱,非一日矣!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剪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奋发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荼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于将倾。用特集会众以兴中,协贤豪而共济,抒此时艰,奠我中夏……兴中会会员入会必进行宣誓,虽然形式是“以左手置耶教圣经上,举右手向天依次读之”,但誓词的内容却是“联盟人某省某县人某某,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倘有贰心,神明鉴查”——有史家说,这段誓词的内容当可存疑,因为十年前来到檀香山的那个学生虽已是体面的医生,但会员们应该明白谋反是要掉脑袋和抄家产的,他们不会跟着这位医生公开说出“驱除鞑虏”这样大逆不道的话,因此这段誓词很可能是后人加以完善的。以下情景便可印证这样的誓词是何等的令人不安:“在檀鼓吹数月,应者寥寥,仅得邓荫南与胞兄德彰二人愿倾家相助,及其他之亲友数十人赞同而已。”

檀香山兴中会成立后,会员交纳会费二百二十八元。拥有一座农场和一间商店的邓荫南把农场卖了,将所得的万余元全部交给孙中山,哥哥孙眉也用低贱的价格卖了很多牛。孙中山发行了一种股票,规定每股十元,承诺革命成功后可得本利一百元,以筹集暴动资金——虽然利率很高,何时兑现尚不可知,但此举已为反政府行为赋予了商业投资色彩,可谓史无前例。 孙中山还提议组织华侨兵操队,要求会员每周进行两次军事训练“以便回国起义”。但是,因兴中会会员都有各自的职业,来参加者只有二十来人,华侨兵操队终因“不能持久,宣告解体”。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