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诘汾率领的鲜卑人的"南迁",行程更为壮观。《魏书》记载:沿途"山谷高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有神兽,其型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导引,历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按墓葬遗址作线索,他们是沿着伊敏河向南穿越大兴安岭,经过高山密林和河谷沼泽行进的。
走出大兴安岭森林南端,在乌尔吉木伦河停留了一段日子。不知何故,他们竟会横贯蒙古大草原,万里长征,直扑漠北西部,来到现今俄罗斯境内的哈尔乌斯湖的科布多,那时正值东汉后期桓、灵年间。迁徙到哈尔乌斯湖时,他们加入檀石槐的鲜卑大部落联盟,第二推寅被封为"西部大人"。这时的大鲜卑族已具相当势力,他们沿途与匈奴、丁零、柔然、东鲜卑以及西方各种杂族结合,形成了以大鲜卑为核心的复杂军事部落,自此称为拓跋鲜卑。与众多种族结合,形成军事联盟,甚至组成大民族,原是北方草原民族壮大发展的模式。之前有匈奴、东胡,后继者有突厥、蒙古。不久,檀石槐军事联盟崩溃后,拓跋鲜卑便在诘汾之子拓跋力微的统率下,从漠北长途跋涉,来到漠南阴山一带。从此进入了游牧和农业两种文明的传统前沿地带,亦即"匈奴故地"。公元二五八年并在原汉代的定襄郡,终于建立起第一座都城--盛乐城,即今日的内蒙境内的和林格尔。我们去到盛乐城遗址,依稀可见原城范围规模,其间砖瓦陶器的残片,俯首可拾。南望是山西境,只一河之隔。
以盛乐城为中心,经力微到十二世的什翼犍,历时一百五、六十年,是拓跋代国时期。代国不仅是混融了北方多种民族的部落联盟,且与中原的晋朝,也形成属国的关系,逐渐汉化。这个时期的拓跋鲜卑,已突破了草原游牧军事联盟倏起倏落的格局,具备了半农牧的初期国家形态,在中国历史上开出了新局。
代国在公元三七六年,亡于五胡十六国的前秦。十年后,前秦符坚淝水之战败亡,拓跋?在盛乐城复国,再迁都山西平城,是为北魏。北魏是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原建立统一王朝之始。魏晋史家途耀东氏言,迁都平城,是"拓跋氏部落从草原文化过渡到农业文化的象征"。北魏建国约一个世纪,六传到孝文帝。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彻底华化,几成了中国历史中古时期最广为人津津乐道的一段历史。从盛乐到平城再到洛阳,标志着拓跋鲜卑从血统到文化阶段性的蜕变,最后归并于中国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大流。这种蜕变却不平静,是在刀光剑影、惊心动魄中形成的。
或许我们会想起,敦煌和龙门石窟艺术、魏碑的法书、北朝经术,都是拓跋北魏所创造而永垂千古的中国文化遗产。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开始,以陈寅恪为先导的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勃兴,鲜卑北魏史成为一时显学,胡汉间民族和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为研究焦点所在。这正是二十世纪中国在西方民族和文化压迫下,关乎民族和文化存亡的时代背景的一种现实的折射。
南北民族混融凝结成中国历史
进入黄河河套及长城内外的拓跋鲜卑族,主导了南北民族和文化的融合,最后汇流入以汉民族和汉文化为主体的大流中,为隋唐开新局作了先导。上溯从步出大兴安岭起,贯穿这个民族的历史特性是气魄宏大的自我蜕变能力。
拓跋鲜卑族六百多年的历史旅程,开创了中国历史南北民族和文化汇流的格局。此后的辽、金、元和清,莫不如此。再远祧上古茫茫,炎黄之归于华夏、吴楚之归于汉,均如出一辙。拓跋鲜卑的神奇历史旅程,为我们昭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大秘密。中国大地,自新石器时代,以黄河、长城界分南北两部:南面是农业文明,北面是游牧文明。几千年间,南北不同民族和文化间持续冲突和交融;南北内各民族和文化间也不断冲突,不断混融。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可以简约为南北内部民族和文化、南北间民族和文化的双轨互动凝聚而成的历史。清朝的统一,南北渐次泯灭;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底成;再在强大的外国进迫的抗争中,终于转化成近代形态的民族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