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普通的家庭,一般是由“6+1”的模式构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和孩子。但是总体来说,爸爸妈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而且爸爸妈妈在孩子的心目中有不同的作用和“角色”:一般情况下,男孩饿了、冷了会找妈妈,想玩的时候会找爸爸。
为什么会这样呢?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一般的家庭中,教育男孩的任务总会交给妈妈,妈妈会告诉自己的男孩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要求男孩听话、不淘气、做乖孩子。因为只有乖孩子才能成为父母夸耀的对象,为此,妈妈要求男孩保持安静、看书、搭积木等,让他们做一些似乎并不符合男孩特性的活动;即便是带孩子做游戏或外出活动,也要订下规矩,给予各种指导。
在一个家庭中,爸爸主要负责提供家庭物质条件的来源,很少参与到教育男孩的过程中,即便是参与,也仅仅是扮演高高在上的角色。而爸爸硬派的作风,则给教养方式注入了阳刚之气。
这就不奇怪为什么有些男孩会乖巧、顺从、循规蹈矩,缺乏独立性和探索的精神,多半是受母亲思维方式和教养方式的影响,不离妈妈左右的男孩总是重复、模仿母亲的言行,从而变得缺乏独立性和探索的精神。
其实,在家庭生活中,父亲知识面宽广,主动性强,动手能力强,如果能够教给男孩一些书本以外的知识,比如,鼓励男孩遇事自己动手、大胆尝试、不要害怕失败等,会让男孩改变缺乏独立性和探索精神的弱点,而更有助于男孩的成长。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由父亲带大的男孩,或者从小与父亲接触比较多的男孩往往表现出很多优势,如性格开朗、头脑灵活、身体健壮和充满活力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教育学家表示,这是由于父亲的教育方式、父亲的角色定位使得这些男孩更为健康地成长的。
而实际上爸爸由于承担着养家糊口的重任,“角色”有时就空缺了。于是在很多家庭中出现了男孩“女性化”的倾向,并且这种倾向日趋严重,父亲必须马上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来,这样更有利于男孩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才更有利于男孩男子汉气概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