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年求和,两年求饶,三年求逃(3)

12万人的县城,无一处像样的公厕,堆积的垃圾人均达一吨多。

沭城区有7个湖,由于太臭、太脏,每逢春夏长满蚊蝇和蛆,周边居民不敢开窗。曾有居民忍无可忍,用十几张苍蝇纸粘满一脸盆苍蝇,端到县委大院,要求治理沭河。

…………

够了!说起沭阳那时之脏实在叫人作呕,这里就不再多述。

下令容易,执行难。深知干部心理的仇和,当然不会不知陈怀美们的想法。作为一个初来乍到的干部,加之十分年轻,光靠耍嘴皮子“给我上”是没人买账的,必须是“跟我上”,率先垂范。于是,仇和足蹬胶鞋一身便装出现了。

清扫劳动是按责任分片包给全县各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办事处的。仇和出现在了自己分工的责任区,别的领导干部自然不能缺席。

当时的《沭阳日报》这样记录下“全县大扫除”的盛况: 

12月17日,沭城镇采取措施,从领导到街道干部,个个承包任务,短短两三天,巷内堆积的垃圾不见了,卫生死角消灭了。城区主要街道上的违章搭建物逐渐消失,有碍市容的招牌被拆除,占道经营的马路市场被搬走,交通有序,道路人车分流。

县交警大队全力整顿城区交通秩序,抽调43名干警,组成城区交通秩序整治队伍,高峰站点,平峰巡逻。

12月19日,气象部门测报最低气温零下6℃,沭河的整治拉开序幕。环城河两岸,数百个单位划分责任区,数以千计的干部群众自带工具,7.5公里的河堤上,铲土声、拍打声、号子声,此起彼伏。交通局工段局长带队,全系统18个单位近800人开展劳动竞赛;农业局工段,县农场的职工赶来帮忙……

为了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仇和还要求,各单位清理“完工后不但要让城建部门验收,还要请离休老干部、乡镇干部验收”。

…………

12月23日,一周的限期到了。这天下午,宿迁市委书记徐守盛出现在了沭阳。看到清洁的街道,人车分流的交通,徐书记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更让徐守盛高兴的还是沭阳的未来。“下一步环境卫生实行三包,开春后河坡绿化栽植花草,体现花木之乡的特色;定期引灌河水,保持良好的水质,泛舟逐波,怡神添趣。”仇和向他的第一个重要“伯乐”描绘了一幅更加美好的图景。

“沭阳变了!”徐守盛触景生情。此时的他怎能忘记黄登仁主政沭阳时的一幕。

一次,徐守盛到沭阳视察,黄登仁陪他去桑墟镇参观一家木材加工厂。一阵风起,路边垃圾中的卫生纸、塑料袋对领导一点也不客气,直扑车窗而来,打在车里人的脸上。徐守盛皱紧眉头:“老黄,你也叫人把卫生搞搞!”

黄登仁梗着脖子道:“沭阳人太懒,素质太差。”

闻此,徐守盛竟一时无语。

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片地,短短几天就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这让徐书记更加相信自己用对了人。

面对百废待兴的沭阳,要彻底打开工作局面,必须做人的工作,而访贫问苦,关心民生自然是一项少不了的内容。

1997年初的一天,仇和先后来到韩山、新河等镇看望贫困户。每看到上了年纪的贫困户,仇和都要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钱来予以慰问。

“仇书记下乡看望贫困户自己掏了七八百元,这可怎么办啊?”陪同仇和下乡的办公室干事,回城后赶紧向领导汇报。

怎么办?不好办,就因为他是仇和。过去领导下乡也捐过钱,但后来都是由办公室“处理”,有的甚至掏500元报1000元。

不好办也得办,县委办的干事冒着挨训的风险,还是开了口:“仇书记,你看这个钱是不是由办公室来处理?”

仇和道:“我掏不起不掏,我掏了就表示我有这个能力,不能拿公家的钱给自己的脸上贴金。”

陈怀美说,当为了沭阳发展而集资被戴上“酷吏”的帽子时,仇和却是沭阳干部中捐款最多的一个,仅一个青少年广场,仇和就捐了3次,每次200元。

铲雪的背后

1997年1月23日的清晨,陈怀美推开窗户,但见银装素裹,漫天飞雪,一股凛冽、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

那时的陈怀美已52岁,自认到了人生的顶峰,因此“下顾此身无所求”,并不想在新来的书记面前刻意表现以获升迁,但仇和的超凡举动还是多少打动了他这颗久已枯竭的心。他要早一点上班,看看大雪后有什么事急需处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