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后来也明白这层道理,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后,他也想明白了另一个道理:长久不升职,不是说明你干得不好,而是你没干到点子上。上书言事,纠弹时政,虽然都是正事大事,但终究不是什么好事。没有哪个领导喜欢你报忧不报喜,也没有哪个领导愿意听你对他们的工作指手画脚,特别是女领导。
像慈禧的这样的女领导,就更不能对她说三道四,因为她是个自私狭隘的人,报复心很强。你屡屡上书言事,她没有处分你,已经很给你面子了,不要蹬鼻子上脸。 女领导一般都渴望得到男下属的力挺和热捧,而力挺和热捧女领导的男下属,也往往都能得到提拔和重用。
想到这里,张之洞决定尝试转型和改进工作方法,寻找机会力挺慈禧。说得直白一点儿,他要想办法讨好慈禧。讨好慈禧,就意味着要违反言官的职业道德。如果不想违反职业道德,那就得退出清流党另立门户,然后紧紧地抱着慈禧的大腿,很犯贱地说:“慈禧姐姐,如果你想重用我,那就多多地抱抱我、亲亲我、夸夸我……”
然而,退党不是时机,紧抱慈禧的大腿撒娇犯贱,也不是个爷们儿干的事。无奈,张之洞又很艰难地作出了一个决定:继续潜伏清流党,穿着清流党的外衣,一边干愤青工作,一边找机会讨好慈禧。
这项工作技术难度很高,操作起来也有风险,但张之洞很有把握,他要做得滴水不漏,面面俱圆,恰到好处。他想,只要讨好了慈禧,让慈禧切实感觉到他对她的好,那么慈禧就会义无反顾地提拔和重用他。他的这个想法完全行得通,但这需要一个合适的机会,他在等待并寻找这样的机会。
● 中年悲剧
光绪五年(1879年)二月,张之洞的机会来了。但在机会来临之前,他第三次经历了丧妻之痛!那个和他情投意合的妻子王氏病故了,只给他留下了一个女儿张仁准。
他太悲痛了,中年不能承受丧妻之痛啊! 悲剧!这实在是悲剧!怎么会这样呢?人的一生,有多少个中年可以丧妻?又有多少个妻子可以在中年病丧?
我们无法想象张之洞当时的心情。王氏死后,他再也没有正娶。后半辈子,他虽然娶了李氏、秦氏等作为侧室,但他都没有把她们扶正。也许,他是谨以此举,表达对王氏及前两任夫人的深切怀念。也许,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克妻男,不敢再祸及未来爱他的女人。
张之洞虽然失去了深爱的王夫人,却得到了朝廷的提拔。同月,他升任国子监司业(清代最高学府的副校长),国子监司业是一个正六品官,他愤了两年,终于升了官,终于能够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上书言事了,真不容易!
● 慈禧的烦恼
张之洞升官了,慈禧却遇到了麻烦。麻烦来自同治皇帝的继嗣问题。四年前,她强暴祖宗家法拥立载湉为帝时,引起了朝臣们的强烈抗议。为了平息朝臣们的不满情绪,她提出让光绪生的儿子继承同治皇帝位。这显然是她的缓兵之计,但朝臣们一直在紧盯着这件事,并经常敦促她兑现此事。
四年过去了,光绪皇帝才八岁,他倒是想生个儿子,可他根本生不出来啊。因此,这件事慈禧一直没能兑现。慈禧没兑现这事有充分的理由,但有些朝臣却等不及了。其中一个名叫吴可读的吏部主事,他见同事们言谏都不好使,竟然决定走极端:死谏!
这年三月,慈禧领着光绪小皇帝,在清东陵为同治皇帝和他的皇后举行大葬典礼,王公大臣和文武百官都随行送葬,吴可读也在其中。吴可读是一个正六品的低级官员,他是没有资格随行送葬的,但这位老兄铁心死谏,于是找到主管领导好说歹说,最终被破例批准。
葬礼举行完毕,慈禧便率王公大臣和文武百官返京,唯独不见吴可读。他去哪里了呢?原来,他一直猫在队伍的最后面,趁人不备溜到蓟州(今天津蓟县)三义庙服毒自杀了。
自杀之前,他写了这样一封遗书:“请求两宫皇太后明降懿旨,为同治皇帝立嗣。二百多年来,大清皇位都是以父传子,这是万世不变的规矩。按照规矩,结合现实,你们应立同治帝的侄子为帝,可你们偏立咸丰皇帝的侄子为帝。你们立光绪不是来继承同治皇帝位的,而是来继承你们丈夫咸丰皇帝位的,这是不合规矩的,这对同治极不公平!朝臣们对此极为不满,可你们却坚持己见,太不把祖宗家法和朝臣们的意见当回事了。你们立了光绪也就算了,但你们不能不给同治立嗣。现在,我要抗议,我要以自杀的方式,请求你们尽快给同治立嗣。光绪是没有儿子,但你们要在同治的侄子中找一个,尽快找一个!否则,死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
吴可读的这封遗书曝光后,震惊了朝野,也成了当时的重磅新闻。因为吴可读赤裸裸地揭露了慈禧的野心和隐私,让她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
慈禧很恼火,甚至无地自容,但她没像某些领导似的身不正嘴还硬,凡事只要不利于自己,都要站出来辟谣。她觉得四年前的那件事,地球人都知道,如果刻意辟谣,事情会越描越黑,那样的话,她就会被动地陷入舆论的旋涡。
慈禧是明智的,随后她的做法也是很聪明的,因为吴可读死谏的事情,毕竟是事关帝国继统的大事情。于是,她把王公大臣及文武百官召集起来,开会讨论这事究竟该怎么办。开会之前,她特别强调:“吴可读死谏的事情,我在四年前就已提出过解决方案,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事情是可以解决的,可他偏要死,我也没办法。”
慈禧这么说,就是在向王公大臣们暗示:这件事情,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不该怎么办就不该怎么办,究竟该怎么办你们看着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