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趁小成名,早受关注(1)

这是一个极其动荡、黑暗、腐朽和窝囊的时代。帝国列强争相入侵,鸦片战争硝烟滚滚,大清帝国风雨飘摇,中国人民苦难深重。出生在这样一个年代的人都很不幸,包括张之洞。

然而,张之洞却又是幸运的,后来发生的一切,证明了这一点。

● 优质官二代

道光十七年(1837年)八月初三,张之洞出生在贵州兴义府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父亲张锳(1791—1856年,河北南皮人)时任兴义知府。知府是从四品官,相当于地级市市长,厅局级官员。母亲朱氏是他父亲第三任妻子,不仅知书达理,温柔贤淑,还热衷抚琴,是一个技艺精湛的抚琴娘。

张之洞有六个兄弟,八个姐妹,他在兄弟中排行老四,但他的大哥、二哥却是他伯父的儿子,他伯父去世得早,于是他大哥、二哥就被他父亲收养。他大哥、二哥算是和他拼爹,但他们拼的是一个好爹。

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张之洞当然是幸运的。在封建社会,家庭出身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张之洞的家庭,算得上是高端、高知家庭。高端、高知家庭的孩子一般都是起点高、成名早,而且容易成名。即使不成名,张之洞最起码也是一个官二代,他这个官二代却不像今天的“官二代”这般问题多多,他一点儿问题都没有。

首先,他父亲克己奉公、两袖清风、家教严厉,这从根子上保证他没有问题。从小,父亲就这样教育他:“贫,吾家风,汝等当力学。”张之洞牢牢地记住了父亲的这句话,记了一辈子,他一辈子都廉洁清正、两袖清风。

其次,他从小就接受严格而正统的儒家思想教育,满脑子都是家国天下和忠君爱国,思想纯洁得一尘不染,想让他出问题都难。然而,张之洞又是不幸的,在他3岁那年,母亲就因病去世,永远地离他而去。

因为年幼无知,张之洞始终都记不清母亲的音容笑貌。母亲留给他的只有两把琴。每每想起母亲,他都一边流泪,一边弹琴。母亲去世后,张之洞由父亲的侧房夫人魏氏抚养,魏氏没有生育,把张之洞视为己出,从此担当起母亲的重任。

● 神童少年

在严父和慈母(魏氏)的精心培养下,张之洞不仅成了一个神童,还特别懂得趁小立志、趁早成名的这个道理。他想趁早成名,不是沽名钓誉,而是觉得早成名,会更先一步受人关注,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只要有发展机会,那就有希望实现心中的梦想——献身大清、报效祖国。

于是,他4岁时就入私塾念书,8岁时就读完了“四书五经”,10岁时就能写诗作文。能写诗作文后,他觉得自己可以在文化界亮亮相,又作了一首题为《半山亭记》的诗。这首诗发表后,在贵州产生了很大的轰动,他也成了贵州神童圈的一哥,非常走红。

但在神童界没有最红,只有更红,于是他又趁热打铁在12岁那年出版了一本名为《天香阁十二龄草》的诗集。这首诗集出版后,他红透了整个贵州。虽未搞过什么签售活动,但他的名气却超过了一般的畅销书作家。

贵州人民对他寄予深切的希望,包括他那个知府爹,也包括他那个去世多年的抚琴娘。只是,他娘并没想到他会这么厉害。

● 师出名门

张之洞虽是一介神童,可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位老师不该忘记。一位是启蒙老师何养源,一位是韩超,另一位则是大名鼎鼎的胡林翼(1812—1861年,字润芝,湖南益阳人)。胡林翼和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这三个岁数相差无几的人,并称晚清中兴(同治中兴,1862—1874年)四大名臣。

同张之洞一样,胡林翼也是一个被后人遗忘和忽视的晚清重臣,但在晚清,时人都认为胡林翼的德才名望在曾国藩、左宗棠之上。曾国藩在给朝廷的一道奏折中也曾说过:“胡林翼之才,十倍于臣。”  

曾国藩的话虽然很谦逊,但至少表明他十分钦佩胡林翼。

可惜的是,胡林翼早在1861年就病故了,死在湖北巡抚任上,享年49岁。  

胡林翼死后,朝廷追赠“总督”,谥号“文忠”,后世称他“胡文忠公”。

张之洞在11岁时师从于胡林翼,胡林翼十分器重天资聪慧的张之洞,师生俩在一起的时间虽然只有半年,但胡林翼一直关心张之洞的成长,他的治学精神和为官处世之道,深深地影响了张之洞的一生。

胡林翼不仅影响了张之洞,也影响了几十年后出生的他的一个湖南老乡——毛泽东。毛泽东,字润之,和胡林翼同字,这不是简单的巧合。据有关资料表明,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阅读了《胡文忠公全集》后,十分钦佩胡林翼的文韬武略和为官处世之道,于是把胡林翼当成了学习的楷模,并把自己的字也改成了“润之”。  

总之,名师出高徒,有胡林翼这样的大人物做导师,张之洞这辈子肯定差不了!

● 高考状元

出版了诗集后,张之洞也进行了一番冷静的思考,他渐渐悟出了一个道理:走红也好,成名也罢,其实都是浮云。要想长大有出息,就得走正规的科考途径,考取辉煌的学历。只有这样,才能顺利步入官场,进而做大官且做好官,建功立勋,青史留名。

明白了这层道理后,他作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决定:回直隶南皮(今河北省南皮县)老家参加县试(相当于中考)。

张之洞的出生地在贵州兴义,原籍却在直隶南皮。按科举制度规定,考生参加县试和乡试,必须回原籍。其实这种制度一直沿用至今。在今天,有很多地方的外来子女,依然无法在暂住地参加中考或高考。无论怎样,一个12岁的孩子,能作出这样的决定,实在是勇气可嘉,年少志大。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秋,在一个族人的陪伴下,张之洞回到南皮参加县试,考中生员(秀才,相当于高中生)。随后,他便入县学进行为期三年的深造。这三年,张之洞既是一个莘莘学子,也是一个留守儿童。三年来,他忍住了寂寞、孤独,夜以继日地埋头苦学,为的就是能在三年之后的顺天府乡试(今北京地区高考)中一举成功。

咸丰二年(1852年)年初,张之洞如期参加了顺天府乡试。结果,他以绝对优异的成绩名列榜首!举人第一名被称作解元,解元相当于今天的高考状元。

这一年,张之洞15岁。一个15岁的孩子竟能中举,且名列第一,这在中国古代科举史上还是一个特例。况且,顺天府乡试解元的含金量,要比其他地区解元的含金量高得多。一是考题难度系数大,二是考生都是由各省推荐上来的优等生,竞争异常激烈。

张之洞能在众多优等生中脱颖而出,高中解元,说明他不是一般人。他因此名震京城,真正实现了年少成名!  

消息传来,他的父亲张锳乐得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他的恩师胡林翼也是啧啧赞叹了好几天。  

但张之洞表现得很淡定,他不是范进,他没有发疯,他鄙视范进那样的男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