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我意识(6)

我们已经看到母亲的自我形象如何影响她看女儿的目光,也间接地影响着女儿对自身的看法。能够影响女儿自我形象的另外一点,是她对妈妈的看法。在有些情况下,女儿对妈妈的看法还是比较准确的,特别是如果母亲拥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形象,不需要掩饰任何的自我怀疑与羞耻感时。不过要是在和女儿接触中时时戴着面具,那女儿所看到的只是一张精心修饰过的面具,而不是真实的母亲。

女儿眼中的母亲

经过三年的心理治疗,琳达终于发现母亲自以为是、指手画脚的态度是想隐藏什么。琳达的妈妈喜欢八卦,还总摆出一副言之凿凿的样子,其实根本没有真凭实据,她只是胡乱揣测罢了。她会说:“哎呀,吉姆肯定背着他老婆偷腥,不然她为什么不和他过了。”或者“我敢打赌咱们的牧师酗酒,所以做礼拜的时候才迟到。”小的时候琳达觉得妈妈说的话肯定都是真的,所以即使自己的想法的才是正确的,在她心里也没什么分量。现在,通过治疗,琳达意识到母亲摆出一副看似无所不知的姿态,恰恰是因为她没有把握。琳达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确信自己的看法也是可取的。

丽贝卡?威尔斯在《丫丫姐妹会的神圣秘密》(Divine Secrets of the Ya-Ya Sisterhood )一书中也描述了相似的经历。

小说中满嘴谎言的母亲

威尔斯小说的女主人公希达的经历与琳达十分相似。当希达发现她母亲—薇薇—并不是自己童年印象中光鲜亮丽的“著名人物”,而只是一个为了逃避幼年时的创伤虚构了“她自己的宇宙,并尽可能活在这一轨道上”,并且缺乏安全感的女子时,希达如释重负。

薇薇是带着扭曲的自我形象长大的。在她十几岁的时候,母亲曾怀疑她引诱自己的父亲。这种错误的指责使薇薇一直觉得自己罪孽深重。等薇薇做了母亲,她就通过假装自己是光彩夺目的大名人来掩饰内心的罪恶感。薇薇的面具让希达习惯于像仰望星辰一般仰望母亲,要是自己比母亲做得好,希达就会觉得愧疚,“就连赢了一场拼字比赛我都会担心,我总觉得自己表现得出色就会抢了妈妈风头”。

和希达、琳达一样,有很多女性的母亲也在她们小的时候以“与众不同”、“自矜自负”、“聪慧伶俐”、“无忧无虑”的幌子掩饰内心的胆怯。对孩子们而言,无所不能的母亲不管说什么,她们都照单全收,当然,还有伴随着这些谎言的嘉年华之镜式的自我形象。最终,女儿们对自己的看法都被扭曲了,她们或是觉得自己满身缺点、没有价值、低人一等,或是觉得比母亲做得好会成为一种伤害。

至此,我们已经讨论过童年时期的母亲对日后自我形象的两点重要影响。一是母亲基于自身自我形象对女儿的看法;二是女儿对母亲的看法。接下来们来看第三点:女儿依照母亲形象塑造自我。

女儿依照母亲形象塑造自我

某次,我儿子曾经指出:有时候我脸上会显出一种戏谑的神情,和他外祖母一模一样。在他这么说以前,我还从没注意到这点。我试图再次做出这种表情,却总是不得要领,也许在那一刻,我回到专爱模仿大人的时代—年轻得足以把妈妈的神情烙在自己身上的时代。

和猿猴一样的模仿

和所有灵长类动物一样,我们人类也是社会型的生物,凭借模仿母亲的举动来掌握基本的生存之道。通过最初的观察,我们可以模仿一些特定的表情。路易斯?科佐利诺在他的著作《人类关系中的神经科(The Neuroscience of Human Relationships )中提到,“镜像神经元”位于大脑额叶,当我们观察母亲的行动时这些神经元就会活跃起来,好让我们记住这些行为。生气、难过、厌恶、惊讶、高兴、恐惧,这些情绪通过母亲嘴角、眉眼的动作展现在脸上,也变成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