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清静无为,大哲之思(3)

老子提出的祸福辩证对于后世士人的初始影响极大,他认为“福”

与“祸”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祸”可转化为“福”,“福”也能转化为“祸”;“正常”的可以变化为“奇异”的,“善端”也可引出“妖孽”。

懂得祸福相倚,才能超越时空的局限看待身边发生的一切。当祸发生时,要想到因此而得的福;当福降临时,也要冷静地做好面对祸的准备。这样就能做到灾祸发生时不惊慌失措,幸福降临也不得意忘形,这就是高明的生存智慧。因此,老子又说:“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指出,既然祸福可以相互转化,那么,理想的生存智慧应该是:人们可以“刚正”,但不可显“锋芒”;人们可以有棱角,但不能伤人;人们要直率,但不能放肆;人们可以有极高超的智慧,但不可炫耀。

既然事物都必然向对立面转化,福祸必定永远互相位移,那么,人们在生活中,就必须避免极端化,以防止“物极必反”的状况发生。也就是说,既然“福”可能转化为“祸”,就不必刻意去求“福”。人只要顺应自然,无争无为无求,不必太过在意“祸”与“福”,就能得到生存的顺境和人生的幸福。老子这套生存智慧虽然离现实远了点,但我们仍可从中吸取一些有益的东西,掌握祸福相易的“兆头”。身处福中,要看到祸的危险;身遭灾祸,要看到未来将至的幸福。前者可促人采取措施消灾免祸,后者可坚定人们的信念,觉得人生还是大有可为。

老子的思想是在丰富的社会经验中观察、领悟、总结而产生出来的,他除了本身拥有的智慧,继承先民的宝贵经验外,更多的是深入民众,亲身体会,从而得到宝贵的直接经验,形成自己极其特色的老子哲学思想,不仅对整个中国古典哲学造成很大的冲击,流传到现代仍旧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老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正经历着社会的剧变。周王室的日渐衰微,各诸侯国的势力膨胀,战争频繁,社会秩序处于“礼崩乐坏”的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子提出了统治天下的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慈”就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能为百姓着想;“俭”则是要求他们保持节俭的生活作风,克制自己的欲望;“不敢为天下先”即做到谦让不争,清静无为。

老子极力推崇“无为而治”,这一思想贯穿了他整个思想的始终。

他认为,圣人一方面重视生命,懂得自爱,不多欲妄做;另一方面,也将功名利禄视若尘土,对百姓一视同仁,循道而治,所以圣人能治理好天下。在老子看来,这种“无为”是最上等的“玄德”。“玄德”的源泉就是万物之本原“道”,道是无时无处不在的。老子认为统治者只有遵循“道”的规律来治理天下,即实行“无为而治”,让百姓都能够休养生息,天下才可以太平安定,其统治地位也才能得以长存。

老子还以原始社会为蓝图,提出了“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虽然他的这一理想十分消极,也没能被当时的社会所接受和认可,但却反映了老子高尚的人道主义思想,以及深邃的极具智慧的哲理思辨,这是我们民族非常可贵的文化财富。

老子认为,人应顺其自然,这样就犹如进入到圣城,如果逆自然而行,便会招来祸患,这就是他“天人合一”的观点。而且应尽自己的力量,毫不推辞地为民众服务;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生产而不据为已有;尽以施人,而不求回报;尽以予人,而不以为是自己的恩德;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不辞辛劳,也不自私自利。

面对世事的纷扰,老子主张人生应该致虚守静。他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根源。道体虽然为虚,但是它发挥出来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所以这里的“虚”并不是指空虚无物,而是形容一个人谦虚谨慎,胸怀坦荡。虚的反面是盈,盈是自满的意思。自满会产生许多弊病,会让人停滞不前,无法进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