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马上又抛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价格上涨幅度为什么从2007年的9%到2008年的70%,卖方可以如此之牛,什么原因?”
嘉宾的解释归纳起来是这样的意思:作为国际贸易大宗商品,矿商生产的408/2021314.shtml" target="_blank">铁矿石必须卖给钢铁企业,钢铁企业必须购买矿商生产的铁矿石。除此之外,其他任何第三方都不需要铁矿石,在三大矿商公司控制资源70%以上的情况之下,要大量增加铁矿石的进口量,除了这三大矿商可以向你提供之外,别人没有能力提供。也就是说,在这么一种特定条件下,只能接受这样一种价格。
原来是资源的高度垄断,让中国在进口铁矿石的谈判中遭遇到一个强大的对手。但接下来的原因有些匪夷所思,力拓强调,铁矿石供应中国,到岸价比其他矿的到岸价要高40美元到50美元,甚至有时接近60美元。因此要求把价格向现货矿靠拢,提出一个叫做海运费价差补偿的要求,实际上是在传统规则之外,强行提出补偿要求。按照主持人的话说,为什么力拓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打破原有的游戏规则?为什么力拓又节外生枝,要求增加什么“海运费价差补偿”?
嘉宾的回答同样透露出一些无奈:“一个根本性的原因是中国的市场上存在着两种进口矿,两种价格。也就是说中国的进口矿大约45%左右,是钢铁企业和矿山签订长期贸易合同。另外还有进口量在55%左右的现货矿,长协矿价格比较固定。而现货矿,往往是现买现运,2007年时海运费成倍上涨,造成了中国国内市场现货矿一个价格,长协矿又是一个价格。这些已经定了长协矿价的力拓不甘心,提出额外的要求。
我们的散与乱,让自己成为受害者
虽然中国进口铁矿石占了全球进口量的46%,但中国的进口却是多头散点,连作为行业组织的中钢协所代表企业的进口量比例也不过整个进口量的45%。一方是供应方的集中与垄断,而另一方却是不能用一个声音说话,这样的力量对比不言而喻,那么”被规则“也实属无奈。
嘉宾介绍说:“从全球范围来看,四家钢铁企业占本国粗钢生产总量的比重,发达国家一般都在70%、80%,甚至90%。也就是说,只要人家两家、三家、四家企业可以用一个声音说话,就基本主宰了国内的市场。而中国目前生产钢铁的企业多达700多家,前十大钢企,钢铁产量只占全国总产量的366%,很难形成统一的步调,也就是说产业集中度过低。很难做到一个声音说话。
也许是早年缺乏战略眼光,也有产业政策的偏差。当时冶金部集中了国内几乎所有的冶金资源,却没有利用集约优势在整个冶金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做认真布局,既没有像日本那样在国外投资矿山,也没有在国内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达到合理的集中,这也是造成中国钢铁业在铁矿石问题上积重难返的一个重要因素。
冶金部撤销后,各家钢企独立发展,更难捏合在一起在海外资源上有所作为。而同时期的日本与韩国,都纷纷奔赴海外,寻求矿源。现在日本60%的进口矿源都是自己掌握,连世界上这三大供应商,日本都多少占据着股份,所以日本虽然接受了高定价带来的高涨价,却可以用源头的高利润来弥补产业中游的成本上涨,而中国基本没有成规模的控股资源。
另外,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实行宏观调控以抵御亚洲金融危机,严格控制国内大型国有钢企扩大产能。当时主管部委和相关研究机构对中国钢铁需求做出的规划与目前的5亿吨相去甚远,严重脱离了实际,国有钢厂被牢牢捆住了发展的手脚。当新一轮发展周期到来时,正值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变化,以钢铁等为主的重化工业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这个时候钢铁大企业没有得到机会发展。但随着行业项目的审批权部分下放到地方,地方政府在GDP刺激下,大量批准了中小型钢铁项目的建设,有些甚至相关手续不全的也先建后补,使得钢铁行业集中度不断下降。中小型钢铁企业遍地开花,造成现在行业集中度低、散、乱的局面。正因为这样的内乱与外部垄断,才有了谈判中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