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节:八、与竞底相关的理论阐述(2)

所以广东1300名硕士,去竞聘30名屠夫的职位;

……

B.丰收悖论。

这一经济学著名悖论指的是:农民获得了大丰收,但他们的收入却减少了。也就是每个农民都尽量增加产出,但所有农民的产出都提高时,每个农民的收入都降低了。

同样,中国的每个企业、企业中的每个员工都拼命地干活,但最终每个企业、每个员工的收入,反而下降。

有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日本对华出口产品的价格,比1990年上升了3%,而对华进口产品价格,则大幅下降了18.4%。人家的东西是越来越贵,我们的东西却越来越便宜!

仅这两个差额,日本每年从对华贸易中节省将近200亿美元。在深圳宝安,李志强隔壁的工厂生产电扇、榨汁机、烤面包机,等等,其平均批发价格从1993年的7美元,下降到2003年的4美元。

竞底的丰收悖论显示:干得越多,反而越不赚钱。

但不干行吗?不干,当然更是死路一条。

所以香港经济学家郎咸平说中国根本不是制造大国,因为中国生产一个芭比娃娃,仅得到1美元,除去材料只剩下几美分。而美国人靠着设计、流通、销售,将那个1美元的娃娃卖到了10美元,因此美国才是制造大国。如果"制造"是指增加价值,那中国确实不是制造大国,而只是生产大国。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竞底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同质化。

因为竞底扼杀了创造性,因此中国的企业盛行抄袭,抄袭的结果自然是同质化,而同质化的产品主要靠杀价来获得订单,因此自然做得越多,赚得越少。

C.自然资源禀赋理论。

经过数千年漫长的竞底式熏陶和培养,比起其他国家的国民,中国人有以下适于竞底战略的"优异秉性":

1.等级观念强,下级对上级服从恭敬,缺少平等意识;

2.特别能吃苦耐劳,因此可以承受西方人难以忍受的底线状态;

3.有足够的智力,否则中国乳品业想不出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之类的竞底怪招。

这三种秉性,是成为一个优秀的被竞底者所必需的特性。正是由于这种禀赋资源,中国才能用低于其他国家的价格比较优势,成功夺得世界加工中心的地位。因为这种加工中心正需要:足够低的成本、足够强的执行能力、足够快的学习能力、足够弱的原创意识。

一个竞底的大国,守纪律、低成本、讲服从,确实适合做生产。但中国式的竞底,员工总是想偷工,老板总是想减料,所以做生产也不能做到最好,只能做低价低质的产品。

D.信息不对称。

所谓的"信息不对称",就是中国人说的"从天津到北京,买的不如卖的精"。

由于企业的老板(竞底者)比员工(被竞底者)掌握的信息要多得多,因此他们很容易利用信息优势对员工竞底。

中国数千年的社会,为何皇帝一定要执行"愚民政策"?甚至为什么官方语言要用文言文,而不是普通大众都能明白的白话文,就是想利用信息不对称,对公民竞底。

E.劣币驱逐良币。

劣币驱逐良币指的是:人们把成色好的货币收藏起来,因此市场上只剩下成色差的货币在交易、流通。

在竞底战略中,"劣币"是指生存条件恶劣的人群,而"良币"则指生存条件较好的人群。

由于竞底的人们更能够忍受恶劣的生存竞争,他们将从生存条件良好的人手里夺过工作机会,将他们逐出劳动力市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