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武士道最直观的记忆是剖腹自杀,那血淋淋的场面,虽然日本人感到无比凄美,却充满了竞底色彩。
也许正因为日本人有如此强烈的对内竞底特点,在他们经济腾飞的20世纪50-80年代,日本人的管理反倒没有太多竞底色彩。可以说,他们的竞底早已内化了。
只要看看世人对日本企业界的评价,就可见一斑:"官民通力合作体制"、"稳定的劳资关系"、"充满敬业精神和忠诚的高质量的劳动力"、"从长远观念考虑的积极的设备投资"、"终身雇佣"、"通过轮换制进行内部晋升"、"论资排辈的工资制度"、"以信赖为基础的集团主义"、"通过长期评价来形成熟练技能"、"重视人际关系的经营理念"……
凭借这些手段和常常引发"过劳死"的竞底式苦干,日本国民生产总值GNP从1950年的仅为美国的1/13,追赶到1980年的接近1/2,叫嚷着要"收购美国",使美国人大为震惊。
但美国毕竟拥有强大的竞优实力,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人通过IT技术的创新,将日本人的攻势打了回去。
海内外有太多的短见的经济学家,常常将美国这次"打败"日本,归结为1985年美国压迫日元升值的"广场协议"。他们之所以短见,一是因为这些经济学家大多没有经营过企业,没有体验过企业家头脑中的决策过程,他们喜欢从报表中研究企业。但报表显示的是决策结果,而决策过程中企业家头脑中各种方案的博弈,他们是看不到的。二是经济学家缺乏自然科学家的实证精神,只要结论符合他们的常识和感觉,就容易流于人云亦云。
实际上,日本人为何不得不签订"丧权辱国"的"广场协议"呢?是美、德、英、法等"列强"用坚船利炮威逼的结果吗?显然不是。关键是因为日本人知道:自己的成功主要来自于竞底,自己的竞优能力不如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一个明显的标志是,日本产业得以腾飞的所有核心技术,都是来自西方,尤其是美国。因此日本人不得不在"广场协议"上签字,认可自己屈居"老二"的地位。
案例:中国人利用潜规则竞底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能竞底。而竞底的方式五花八门,潜规则就是中国人的一种竞底利器。
潜规则是吴思创造的词汇,他在同名的书中写道:
"河南省开封地区的农业生产资料部门的领导人大量批条子,把国家按计划分配供应的平价化肥批给了自己的私人关系。他们的'关系'又将平价化肥高价转卖,转手之间,关系就生出了暴利……使我惊讶的是,那些我以为应该掩藏起来的类似贼赃的条子,居然都保存完好,就像机关衙门里的公文档案,内部人似乎也没有见不得人的担心--你想看吗?请吧,这有一大摞呢。而且,哪一层可以批出多少'条子肥',每一层中谁有权力批多少条子,圈子之外的哪个领导的条子有效,哪个领导的条子不灵,这一切都是有规矩的。这些显然不符合明文规定的事情,内部人竟安之若素,视为理所当然。在采访将近结束的时候,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中国社会在正式规定的各种制度之外,在种种明文规定的背后,实际存在着一个不成文的又获得广泛认可的规矩,一种可以称为内部章程的东西。恰恰是这种东西,而不是冠冕堂皇的正式规定,支配着现实生活的运行。"
操作潜规则的人,显然是对遵守"显规则"的人在竞底,在中国这种事屡见不鲜。小到春节的火车票私下流到关系户手中、医院对熟人的照顾;大到禁止民营企业进入高利润的垄断行业,中国人早已习惯于被潜规则竞底。不得不遵守"显规则"的人们,在无奈之余,也削尖脑袋,争相进入能够操作潜规则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