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在解构中重建,在诠释中开展(1)

——记一段会议论文的讲评

今年3月,通识教育学会1997年年会在东海大学召开,并举办论文研讨会。大会约请我为顾问,并担任林安梧教授的论文:《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学》之特约讲评。今天,暑假开始,我整理书桌,发现这段讲评的要点,正写在一张纸上。自己再看看,觉得意思不错。于是便稍加修订,写成这篇文字,送请《鹅湖》月刊发表。

林教授的论文,可以说是报告他自己读论语的心得。他所讲的这些意思,基本上我都赞同。而其中很多说法也讲得很好,对今天一般的知识分子,应该是很有启发性的。譬如:

一、以“与古人交谈”的方式读《论语》

首先,他提议,我们应该以交谈的方式读《论语》。交谈,是互为主体:互相倾诉,彼此倾听。很真诚很虚心来听取对方的意思。据我的了解,其中含有:

1知人(尚友古人,与古人交谈)。

2知言(喻解对方语言的意指)。

3知音(闻弦歌而知雅意,言为心声)。

4知心(心意相通,莫逆于心)。

就如颜回,他对夫子之言,“无所不悦”。孔子“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颜回对于孔子的教言,不待交谈即已“默识心通”。他浑化语默,已超越言诠而进到最佳最高的境界。他是最懂孔子,最会读《论语》的人。而自回以下,则必须借助于交谈了。“交谈”和“论辩”不同。论辩,是知性的态度。在知识性的学问里,要论、要辩、要有意见。但读论语,读经典,却不是要你发表意见,而是要你多体会、多感受、多印证。至于你个人的意见,慢慢来,不必急于表达,以免意见作怪,阻挡真理。

二、天地人交与为参赞

其次,他指出经典是一个生活世界,是“天地人交与为参赞的场域”。这个意思也非常好。“人”与“道”与“天地”打成一片,浑然一体,交与为参赞。三者不宜分开,也不可分开,所以自古都是天地人“三才并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