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论江右王门的学脉流衍(1)

第八章 论江右王门的学脉流衍

一、缘起:唐牟二先生有关江右王学的论评

王阳明致良知教,风行天下,而重要者不过三支:一是浙中派,二是泰州派,三是江右派。但此所谓分派,是以地区分,并不表示有义理系统之不同。同一地区有许多人,各人所得,其精粗深浅并不一致,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皆是本于阳明而发挥。浙中派以钱绪山、王龙溪为主,引起争议者是龙溪。泰州派始于王艮,流传甚久、甚广,人物多驳杂,亦多倜傥不羁,三传至罗近溪而达于精纯。江右派人物尤多,是即本文拟加介述的范围。

黄梨洲《明儒学案》卷十六,对江右王门有一段总评:姚江之学惟江右为得其传,东廓、念庵、两峰、双江,其选也。再传而为塘南、思默,皆能推原阳明未尽之意。是时越中流弊错出,挟师说以杜学者之口,而江右独能破之,阳明之道赖以不坠。盖阳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亦其感应之理宜也。

梨洲全面肯定江右王门能得阳明之传,但江右王门人物甚多,何人能传,何人未必能传,也须有个分判。唐君毅先生尝分王学为二流:参见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台北,学生书局)第十四章,366—391页。

其一,由工夫以悟本体之良知学:浙中钱绪山之知善恶、无动于动,季彭山之警惕,江右邹东廓之戒惧,聂双江、罗念庵之归寂主静,皆属之。

其二,悟本体即是工夫之良知学:浙中王龙溪承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迳向“悟本体即是工夫”之方向发展。泰州派之罗近溪以悟性地为工夫(性地,即良知本性),亦属此路。

唐先生主要是以“本体、工夫”为纲而论叙王门诸子之学。其详见于《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各章。

牟宗三先生对阳明学之论述,早年之《王阳明致良知教》以及《陆王一系之心性之学》二文,可勿论,当以《从陆象山到刘蕺山》第三、四、五各章为准。依牟先生,王学之分派,实非历史考索之学,故特重义理之疏导。王门诸子“孰得孰失”、“孰精熟于王学、孰不精熟于王学”、“孰相应于王学、孰不相应于王学”,皆须以“阳明自己之义理为根据”而评判之,否则“难以得当”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