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很多人文学者都曾贯注心血而各有贡献,其中牟宗三先生的《中国哲学十九讲》当居首功。而唐君毅先生的《中国哲学原论》与徐复观先生的《两汉思想史》,也卓有功绩。
〔申述〕
中国有没有哲学?什么是中国哲学?中西哲学的特质是什么?这三个问题曾困扰中国人长达半个多世纪。
如今,可以简约地说出几组意思。第一组是中西文化的对比:(1)西方文化“以物为本,以神为本”,中国文化“以人为本”。(2)西方文化首先“正视自然”,中国文化首先“正视人”。(3)西方文化“以知识为中心”,中国文化“以生命为中心”。(4)西方文化“重客体性、重思辩”,中国文化“重主体性、重实践”。(5)西方文化“学与教分立”,中国文化“学与教合一”。第二组从“感性、知性、德性”三方面作省察:西方文化是知性文化,中国文化则比较重德,儒家便是顺道德心灵之活动,来讲论内圣成德之学。(1)对感性生命而言,它要求“化气成性”,使“感性理性化”;(2)对知性生命而言,它要求“摄智归仁”,使“知性价值化”。第三组是从生命的流通来看。儒家认为,人的德性生命可以自我提升,自我开扩,可以向各方面流通贯注,以完成多元的价值创造。首先,它可以通向人伦世界,开显一个“天下一家”的社会观;其次,它可以通向人文世界,开显一个“精诚贯彻、慧命相续”的历史文化观;再次,它可以通向自然世界,开显一个“天人和谐”的宇宙观。第四组则看中国哲学的精神取向:(1)天人合一:本天道以立人道,立人德以合天德;(2)仁智双彰:以仁为体,以智为用;(3)心知之用:与物无对,则上达以合天德;与物为对,则下开以成知识。
以上的说明,很简略,但却是中国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学习和省思而后才说得出来。至于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涵蕴的问题,则是由各期思想的内在义理(如魏晋时期道家的玄理、隋唐时期佛教的空理、宋明时期儒家的性理)所启发出来。明澈地理解了固有义理的性格,就自然可以顺其所启发的问题,而看出未来发展的轨辙。唐君毅先生的《原性篇》、《原道篇》、《原教篇》,在内容之量上相当丰富;而就哲学问题的纲格而综述之,则牟先生《中国哲学十九讲》的讲述,尤能显示问题的脉络与义路。这《中国哲学十九讲》的综述,并非一时之兴会,亦非偶发之议论,而乃关乎中国哲学之系统纲格与义理宗趣者;其所厘定的诸问题,亦对中国哲学之发展具有重大的启发性。凡书中各讲之所举述,皆有所本(即本于他所著各书之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