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孔子的生命境界:兼论道德宗教之融通(8)

(1)心与理一:心之发用,即是理之显现。

(2)身与道一:身之活动,即是道之践行。

在此,不妨再以孟子“践形”之说,来印证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之意。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见《孟子?尽心上》。。形色,谓形体容色。有人的形色而不能尽人之性,便不能算是真人,以其未能“践形”之故。孟子所谓“践形”可有两层意思:

(1)把人之所以为人的仁义之性,具体而充分地表现于形色动静之间。所以,践形实即尽性。据此而言,孔子教颜子“视、听、言、动”合乎礼,是践形。程明道说曾子临终易箦,“心是理,理是心,声为律,身为度”见《二程遗书》第十三。曾子易箦,事见《礼记?檀弓上》。蔡仁厚《孔门弟子志行考述》(商务,新人人文库本)曾子一章有论述,可参看。,亦是践形。孟子所谓“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见《孟子?尽心上》。,亦同样是践形。

(2)把五官百体所潜存的功能作用,彻底发挥出来,以期在客观实践上有所建树。因此,无论“立德”、“立功”、“立言”,皆可谓之“践形”。

“践形”工夫,原则地说,人人皆能。但众人只是暗合于道(偶合于道),贤人虽能践之而有所未尽,唯有圣人“从心所欲不逾矩”,才是践形的极致。

孔子经过以礼立身(三十),事理不惑(四十),证知天命(五十),声入心通(六十)之历程,终能心与理一,身与道合。从存心动念到视听言动,无不中规中矩,合乎礼义法度。这样的生命境界,毕竟是道德境界,还是天地境界(或宗教境界)?平实而言,既是道德境界,亦是天地境界。但冯友兰氏却说:“道家有天地境界,而儒家则只有道德境界,而无天地境界”。因为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能“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儒家无此。冯氏的说法好奇怪。孟子明明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又说“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见《孟子?尽心上》。《易传》(孔子十翼)亦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见《周易?乾文言》。。且问,与天地同运并流,与天地合德,都不算是天地境界么?(据此可见,这一类的所谓学者名流,他们的生命心灵,无论对中国文化精神而言,或对儒家德慧生命而言,都是暌隔重重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