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孔子的生命境界:兼论道德宗教之融通(7)

(6)必须耳顺,才能对“言者”而知其指,对“默者”而知其意。

总而言之,语言、声音所代表的,乃是一个客观而广大的真理世界(正面的、负面的)。人如不能“声入心通”,以知言,以知心,则这个世界将永远隔阂而不相知,矛盾而不相合,人类亦将永远不能得安乐,不能得和平。所以,孔子在陈述人生实践中的生命境界时,列有“耳顺”一目(实践中的一个阶程),实在大有意义。

或有谓,“六十而耳顺”,衍一“耳”字,应作“六十而顺”。顺什么?顺天命!结果成为五十知天命,六十顺天命。持这种说法的人:

第一、既不解“耳顺”之深意,也不知语言世界与声音世界之重要。他们没有意识到,割弃“耳顺”一目,等于抛掷一个客观的真理世界于不顾。

第二、对孔子“知天命”的理解太肤浅。他们以为,孔子50岁只能“知”天命(将知天命之知作知解认知看),要再经十年工夫,到六十岁才能“顺”(行)天命。(这是什么话?既已证知天命,即自然与天和合为一,行在知中,即知即行,何须再加一个“顺天命”?)

第三、采这种说法的人,是站在西方宗教一边,混“天命”与“天帝”(上帝、天主、人格神)而为一。如此,他们便可以宣说:孔子五十只是“知”天命,六十方能“顺”天命(奉行人格神的意旨);顺天命之后,到七十岁才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他们认为,通过这样的解说,就可以把儒家(孔子)统到人格神那里去了。——其然?岂其然乎!

据此三点说明,已足见改“六十而耳顺”为“六十而顺”,实在很无谓。

(三)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的视听言动,皆应合乎礼,这是孔子指点颜子的话《论语?颜渊》载孔子答颜渊问仁,曰“克己复礼为仁”,又指点颜子“为仁由己”。颜子请问实践之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既合乎礼,当然不逾乎矩。但孔子是说纵然“从心所欲”,也能够“不逾矩”。这里面的道理,就必须加以讲论了。

随人心之所欲,是包括感性欲求而说的。实然层的感性活动,未必依顺应然的理性而行。所以通常都是“逾矩”而“不合礼”的。孔子说他“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境界当然很不容易。可是以孔子之贤圣,也要到七十之年方能达致,可知这个境界不但很高,而且代表人生的圆熟之境。所谓“圆熟”,可有两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