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湖之会与鹅湖会诗的义理(2)

元晦书云: 某未闻道学之懿,兹幸获奉余论,所恨匆匆别去,彼此之怀,皆若有未既者。然警切之诲,佩服不敢忘也。还家无便,写此少见拳拳。

据上引象山《语录》与《年谱》之言,再加上其他相关之记述,我们对鹅湖之会,可作如下之说明与了解。

第一:参加鹅湖之会的人颇不少,而主要人物是朱子、二陆和吕祖谦四人。(吕祖谦,字伯恭,人称东莱先生。)朱子与二陆是双方的论主,但鹅湖之会的主动发起人,却是学术异同的局外人吕伯恭。吕氏家学渊源,自北宋吕公著以下,载入宋元学案者,计七世十七人。南渡之后,更号称得中原文献之传。伯恭秉承门第家风,重在持盈保泰,喜和不喜争,喜通融不喜矫激。所以他热心想要调和朱陆异同。他既是朱子最亲密的朋友,而对象山又极为称赏。当象山34岁应进士试时,伯恭为考官,他看到象山的易卷, 击节叹赏 。读其天地之性人为贵论, 益加叹赏 。他对主考官尤袤说: 此卷超绝有学问者,必是江西陆子静之文,此人断不可失也。 同时又叮嘱考官赵汝愚留意。尤赵二人亦嘉赏象山之文,遂中选。后来,伯恭与象山见了面,还特别说道: 未尝疑承足下之教,一见高文,心开目明,知其为江西陆子静也。 可见他对象山的倾心。伯恭既与朱陆双方皆敬重相知,当他发现二人讲学宗旨有所不同时,自然要设法疏通调和。

第二:朱子年谱记载,淳熙二年乙未夏四月,伯恭入闽访朱子,留止旬日(伯恭答邢邦用书,则云春末入闽),共同商定近思录。又云: 伯恭归,先生送之至信州鹅湖寺,江西陆九龄子寿、九渊子静等皆来会。 根据朱子象山二年谱的记述,可知鹅湖之会必是伯恭借入闽之便,特地穿针引线而促成的。至于朱子年谱所谓朱子送伯恭到鹅湖,象山兄弟 来会 云云,只是作年谱者在行文之时的宾主轻重之笔。事实上朱子是应伯恭之邀约而行的,要说是送客,亦只是顺水推舟而已。至于象山兄弟,自是接受伯恭之约而赴会,象山语录及年谱已说得很清楚。而伯恭之所以选择鹅湖为朱陆相会的地点,一因信州是江西入闽入浙以及闽浙入江西的交通站,又正好是朱、陆、吕等人居地的中心点;二因信州鹅湖是唐朝以来闻名天下的名山,伯恭选择这个地方为论道之所,盖亦有名山贤哲、地灵人杰之意。

第三:鹅湖论道三日,所议论的内容应该不少。但我们今天所能知的,归结一下,不过下列几点:

(1)首日见面,朱子听了复斋前四句诗,便判说复斋已上了象山之船。接着听象山之诗到第六句,竟脸色都变了,等听完后二句,更是大不高兴。

(2)论及教人,朱子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3)象山畅论九卦之序,使朱吕二人大为佩服。

(4)第二日,朱吕二人商量数十折(内容不详,意谓前后提出数十论点),与象山论辩,都为象山所破斥。

(5)第三日,继续论辩。朱子方面的议论随说随屈,而象山占了上风。据象山说,伯恭很有虚心相听之意,而为朱子所阻。

(1)(2)(3)三点皆属第一日的议论,但第(3)点论易卦之序,与朱陆异同并不直接相关。(4)(5)两点则分别为第二、第三两日的论辩,其内容已无从知晓。

第四:鹅湖之会,在朱子,大概意不得申。所以除了会后致书二陆,说到 彼此之怀,皆若有未既者,然警切之诲,佩服不敢忘 。另与王子合书亦提到 讲论之间,深觉有益 。(朱子年谱卷之二上)。此外,朱子几乎绝口不提。而在二陆(尤其象山)方面,则似乎以鹅湖之会为得意之笔。所以《象山语录》中犹津津乐道。

二、二陆鹅湖会诗所显示的义理

二陆鹅湖之会的诗,主要是根据《孟子》而措辞,而象山之诗尤为警策而挺拔。牟先生曾对此二诗作过解说,兹本其意将二诗所表示的义理,分句疏解如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