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转向之后所表示的理路,一直要到朱子40岁中和参究论定,才真正明朗出来。这时距离伊川之卒,已经60多年了。朱子的心态几乎和伊川完全相同,但他走上伊川的路,却亦经过几番出入和曲折。如果就他自己后来所完成的义理系统为准,40岁以前的问学,都只是过程中的经历,算不得 的实见处 。40岁以后,才顺着同于伊川的心态,自觉地继承了伊川的转向,而开出一个新的义理系统。
但朱子所完成的系统,既与濂溪、横渠、明道的义理纲脉不相合,与先秦儒家的本义原型亦有距离。胡五峰的子弟门人虽受朱子之贬压,但接着陆象山即直承孟子学出而与朱子相抗。于是朱子、象山,加上五峰的湖湘学,乃形成三系之义理。到了明代,王阳明呼应象山,刘蕺山呼应五峰,宋明儒学的义理系统,遂全部透出而完成。
(三)
根据以上的疏别,可知分为程朱、陆王二系,并不能尽宋明300年的学术之实,亦不足以彰明其义理之全。
第一、平常所谓 程朱 ,实指伊川与朱子,这是以一程(伊川)概括二程,而明道的义理,在一般所讲的 程朱学 中根本不占分量,这是违悖学术之实的。明道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是一划时代的英豪,有极其显赫的地位,如今反而变成无足轻重,此大不可。 程朱 一词,既不足以概括明道,当然名实不符。
第二、依明道,是即心即性即天。所以在明道的义理系统里,不但可以讲 性即理 ,实亦可讲 心即理 。但依伊川与朱子,则不能说心即理(因为心属于气)。因此,将明道与伊川朱子合为一系,在义理上是有剌缪的。
第三、胡五峰的湖湘学,实承北宋前三家而发展,可算是北宋儒学的嫡系。他开出的 以心著性、尽心成性 的义理间架,在儒家思想中实有本质上的必然性与重要性。所以500年后,刘蕺山犹然呼应 以心著性 之义,完成一系之义理。而宋明600年之学术,亦到此结穴而尽了它发展的使命。
因此,牟先生对宋明儒学之分系,作了如下之判定:北宋前三家,濂溪、横渠、明道为一组,此时并无义理之分系。三家以下,伊川朱子为一系,象山阳明为一系,五峰蕺山为一系。 这三系的分判,并不是先有预定,而是在层层的厘清中,一步步逼显而至的。这其中的关节,是在二程与朱子。
一、明道是宋明儒中之大家,但凭宋元学案中的明道学案,实在看不出明道学问的真面目,而二程遗书又多半没有注明哪些为明道语,哪些为伊川语,对于二程究将如何鉴别?牟先生思之再三,决定:(1)以二程性格之不同为起点,(2)以遗书中刘质夫所录明道语四卷为标准,(3)以二程先生语中少数标明为明道语者为规约,以确定出一个鉴别明道智慧的线索;又经再三之抄录对勘,最后将明道语录编为八篇,而挺显了明道的义理纲维。(关此,请参看《北宋篇》第八章第二节)。
二、明道清楚了,伊川亦随之而清楚,所以亦类编伊川语录为八篇,使伊川之思路朗然可见。而伊川之所以会有义理之转向,亦确然而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