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五胡 十六国(2)

就在八王厮杀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关中、陇西一带的百姓正挣扎在生死线上。

元康后期,当地连年荒旱。听说四川天府之国粮食充足,元康末年,天水、略阳、武都等郡数万户百姓携家带小,南下“就谷”,希望能讨口饭吃。其中有汉族人,但主要是氐族人,在巴蜀北部形成了连绵的流民潮。在应付沿途管理刁难盘剥,组织流民移动协调纠纷的过程中,略阳氐族人李特、李庠、李流兄弟辈推举为流民的首领。李特兄弟雄壮有力,家境不错,曾在西晋王朝中担任过中下级军官,有政治经验又仗义疏财,很适合担当流民首领的角色。前后两任益州刺史赵 和罗尚将汹涌而来的流民潮视为洪水猛兽,对素有威望的李特兄弟等人必欲除之而后快。矛盾就这么产生了。301 年,李特兄弟利用流民的无助和怨怒,在绵竹(今四川德阳北)聚众起义,正式拉开了少数民族大规模反叛的序幕。

之后,北方和巴蜀地区先后出现了 20 个割据政权,主要有 16 个国家:前凉、后凉、南 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 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 南燕、北燕、夏、成汉。其中只有前凉、西凉、北燕三国是汉人政权。此外,还有代国、冉魏、西燕、吐谷浑四国因为地小时短,没有计算在内。这些政权主要为少数民族政权,在长达 130 多年的时间里此起彼伏反复交战,直到北魏统一北方为止。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称为“十六国时期”。

十六国起于 301 年的李 兄弟起义,但因为起义局限于巴蜀一地,没有直接撼动西晋王朝。史学界通常将 3 年后(304 年)匈奴贵族刘渊独立称王视为十六国的开始。

匈奴贵族为什么姓刘呢?因为匈奴人汉化后,搬出汉高祖刘邦“成亲”制度,自认为汉朝皇室的外甥,冒姓刘氏,以汉室后裔自居。这也说明匈奴贵族汉化之深。刘渊从履历上看就和汉族人无异,从小就酷爱读书,拜上党名士崔游为师,遍习《诗经》、《周易》、《尚书》等儒学经典,又博览《史记》、《汉书》和诸子学说。当时乡党品评人物入仕的风气很盛,刘渊就得到了当时太原名流王昶、王浑等人的器重。加上射艺精熟、膂力过人、体貌伟岸,刘渊的前途一片光明。

但是刘渊却不能像同学一样入仕,因为他是匈奴人。曹操分匈奴为五部,其中的左部帅为刘豹,刘渊就是刘豹之子。曹魏咸熙年间,刘渊作为人质,留居洛阳。齐王司马攸见刘渊文武双全且得到众人推崇,就劝哥哥司马炎杀掉刘渊,不然恐怕并州不得安宁。幸亏司马炎和司马攸的关系不好,没听弟弟的建议,刘渊才幸免于难。根据后来的史实看,司马攸对刘渊的评价不太准确:刘渊不仅让并州不得安宁,还直接推翻了西晋王朝。

西晋很快进入乱世,各派势力都借重匈奴武装,刘渊虽然是人质,却在很长时间里成了各派拉拢的对象。杨峻辅政时,署刘渊为建威将军、匈奴五部大都督。刘渊原本在匈奴中威望很高,如今更礼贤下士、轻财重义,幽冀的人才纷纷不远千里依附匈奴,让匈奴力量进一步壮大。司马颖逐鹿中原,想以匈奴为外援,拜刘渊为北单于、参丞相事。他败退长安时,急需重振军势,让刘渊回并州招募匈奴助战。刘渊很高兴地返回左国城。

刘渊一去不复返。匈奴贵族见西晋朝廷呈现崩溃之势,开始策划“兴邦复业”。

刘渊的族祖父刘宣就宣称 :“昔我先人与汉约为兄弟,忧泰同之,自汉以来、魏晋代兴,我单于虽有虚号, 尺土之业,自诸王侯,降同编户。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也。”刘渊一到左国城就被五部匈奴推为大单于。匈奴人尚存的部落形式很快就组织起了数万军队。西晋永兴元年(304 年),刘渊自称汉王,以恢复汉朝号召天下。匈奴连续祭天,大祭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和昭烈帝刘备,还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起点很高,一开始就摆出要与西晋争夺天下的架势。

匈奴起兵,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汉人王弥、羯人石勒及鲜卑人陆逐延等纷纷拉起队伍造反,名义上公推刘渊为主。中原很快不复是西晋的天下。

我们先说刘渊政权的 展情况。他们很快打败并州的西晋势力司马腾。战火和激烈的民族矛盾让并州的汉族百姓生活绝望,集体组织起来要去冀州“乞活”。“乞活”

二字,从字面上看就很悲壮,就是为了生存而背井离乡四处闯荡,为了一顿饱饭不惜血汗乃至生命。并州流民组织成“乞活军”,司马腾率领他们东去流亡冀州。刘琨继任为并州刺史,无力回天,只能据守并州西北部部分城池。刘渊很快据有河东全境,在永嘉二年(308 年)正式称帝,迁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国号为汉。匈奴汉朝建立后,一心要攻占“故都”洛阳。刘渊派子侄刘聪、刘曜等人率精骑进攻洛阳,遭 东海王司马越的拒阻,没有攻下。永嘉四年(310 年)夏天,刘渊病死。

刘渊在位仅两年,也没有将匈奴汉朝推向强盛,但为异族的后来者树立了起兵和建政的榜样。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