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趣(1)

 

我好吃却健忘。为此每新去一家餐厅都会索取名片一张。如果吃下来发现不错,离店前我还会多讨几张,为的是将来有机会推荐给同好。日前跟久住巴黎的几位台湾朋友聊起台北的上海菜馆,印象中有一家非常不错,一翻名片本发现居然有三张该店名片,于是十分班门弄斧地送了一张给台北的朋友。其实,除了台北餐厅的名片,秘鲁首都利马海滩上专营Ceviche的海鲜店,奥地利山区小镇圣安东的炸猪排馆,东京专营Monjia的“锅巴”店、纽约最好吃的犹太Deli,还有南非“葡萄酒之路”上许多好吃的小餐馆,我都保留着它们的名片。厚厚两册琳琅满目的餐馆名片中还有几张还是手写的。比如,在一张新疆吐鲁番出租车司机的名片上就记着一个电话号码和人名。名片是我包车的维族司机的,当他得知我要吃正宗的拉条子时就把我带到了位于吐鲁番城乡交界处的一家小馆子。只见店外停着一溜出租车,馆子里一半客人都是司机。记得第一口拉条子进嘴时,那股鲜香便让我想,能吃到这样的拉条子,再来一次吐鲁番也值啊!如此一盘算,饭后就请司机问店家讨一张名片。结果司机说:“饭店没名字,不过在吐鲁番跑车的司机都知道这家店”。饭点没名字自然也就没有名片。不过,那个维族小伙子还是替我向店东要了个手机号,说若碰上新司机,打个电话给老板就能找来了。

其实,我那两册名片本里一半以上都是巴黎餐厅的名片,大概有三百多张。平日我并不会去翻看它们,通常是有什么聚餐活动或有人需要我推荐餐馆,才取来浏览一番。久而久之竟发现,在哪一家餐厅吃过什么其实不容易记住,如果发生了什么“意外”,时隔再究竟也记忆犹新。当然,这里说的“意外”与天灾人祸无关,指的是发生在吃喝时的趣事,多与当地的生活习俗和地方文化有关。

话说“蜗牛”(L’escargot Montorgueil)是巴黎的一家百年老店,落于巴黎一区的Montorgueil 大街上。门面上以一只金色的大蜗牛昭示天下:我的拿手菜就是蜗牛。据说,当年这里是欧美演艺圈在巴黎的一个据点。比如卓别林之类的明星,每次到巴黎必然来此处消灭一堆蜗牛。法国人吃蜗牛的方法不少,最常见的是烤。做法是先将蜗牛去壳煮熟,随后与混合了香芹、罗勒和大蒜的奶油一起再塞回壳里,在烤炉里烤到那一小壳奶油滋滋沸腾时便可上桌了。这家老字号就以烤蜗牛出名,它们的烤勃艮地蜗牛是我吃过的个头最大,也是价钱最贵。其实,烤蜗牛这道菜在法餐食谱里并非高级货,这家店敢卖得贵,一半是因为名气,一半是因为选用了高品质的蜗牛。然而岁月如梭,沧海桑田,现如今不管是好莱坞还是宝莱坞的老大们都已很少光顾此地。反到是日文的旅游攻略对这家老字号推崇备至。因此蜗牛总不缺日本客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