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时段课与时段原则(3)

从方法上看,复习时首先涉及双手活动,然后才是思考。如果允许我这样表述的话,那么华德福学校的教育方法总是“从动手到动脑”。感官活动与身体不同部位的活动,对这个年龄孩子的智力发育起到重要作用,所以从根本上说,应在大脑接受之前,先用整个身体去领悟。  

所有的孩子都要在时段课的书写部分中用手做点什么:根据不同时段的特点,他们将主要部分里学过的内容以书写、绘制、画画,或者也可能是做算术题的形式,通过动手进一步领会。时段课教师在开学前是否为如何向这部分过渡做好设计,从孩子们能否麻利地拿出书写工具并投入工作这个方面,便可略见一斑。

书写期间教师有机会在班里巡视,以便仔细观察孩子们在课堂上的操作情况,并随时给予帮助,同时也借机感受每个孩子埋头工作的神态和举止是多么不同。有些孩子动作果断、运笔有力,画出的图形色彩艳丽夺目;有些孩子用灵巧的手麻利地画出精细的线条,很快便完成了任务;有些孩子不慌不忙慢慢画自己的,几乎没注意其他人已经完成;还有一些孩子面对任务若有所思,想认真细致完成,但最终还是不完全满意。我们作为时段课老师就应该这样充满爱心地融入孩子所做的事情当中,通过设身处地的感受,慢慢熟悉孩子们的性格特征和个性差异。

  讲述部分

随后,所有孩子愉快地期盼着在时段课最后的讲述部分中将呈现的“故事”。时段课教师已经在家中把将要讲的故事做了精心准备,并尽可能根据他揣摩出的学生的不同气质,撇开书向孩子讲述。讲述时要特别注重形象化,但也必须注意,一定要投入充满生机的故事情节中,并让故事能触及孩子的感觉。可见,讲故事是要经过学习的。

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段,每学年的讲述部分都有专门的题材(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可以补充其他讲述材料)。针对华德福学校使用的讲述材料,S·凯泽和I·施米特写道:“教师应当借助于适合不同年龄的短故事,第一学年讲童话?

在一个对童话隐喻世界已丧失全部感觉的时代,华德福学校的时段课教师在第一学年给孩子们讲许多格林童话,这确实令人惊讶。一些教师背诵童话,连续几天一字不差地复述原著——由于其极具表现力的语言,我们用自己的话不大可能表达得比原著更优美、更简洁。还有一些时段课教师与之相反,他们用自己的话讲述童话,这在教育学上同样有依据。但无论怎样,千万不要照着童话书念故事。讲童话时,教师必须把自己的意识和感觉带入每一句话,在孩子心中留下清晰的图景。我们可以在讲童话时注视着孩子,从而形成老师和孩子之间的直接交流,而照书本念故事就不可能存在这种交流。

可以观察到,如果讲述者认真研究童话世界的象征意义,并尝试理解童话本身更深层的含意,那么孩子们就会全神贯注地投入故事之中。“经典的”童话(例如格林童话)源自古老的智慧宝库,它用图景巧妙地展现处于形象语言阶段的人和事,并借此滋养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人们也把这种形象化的方式称为“虚构”。我们了解和熟悉童话世界后,就能发现童话与所谓的残酷现实的真正关系,现实妨碍很多人让孩子了解童话中的形象。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