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编者的话

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可如何去爱,似乎成了当前年轻父母们很大的一个困惑。

这一代孩子的童年与我们当年已经大大不同了:在城市,有院落的平房纷纷拆迁,大家搬进被统一规划的小区,不知道左邻右舍的姓名,不敢让孩子给陌生人开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在家里没有同龄的玩伴,一举一动都在成人无微不至的关注之下;在农村,年轻的父母纷纷进城务工,隔代抚养使得孩子们平日缺少父母的关爱;父母离异成了常事,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孩子们在年幼的时候就不得不去经验内心分裂的痛苦;电视机、电脑和手机成了我们育儿的好帮手,孩子可以几个小时一动不动地盯着屏幕里愈来愈“重口味”的动画片,乐此不疲地玩着变形金刚、“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而早已不知道捉蜻蜓、抓石子的乐趣……

我们把孩子带到了这个世界,但如何对他(她)好?我们是否真的懂得孩子们的需求?为人父母,这是需要下点功夫去了解的。孔子讲,这个世界上,只有极少的人是生而知之的,对大多数人而言,还是要学而知之。要想做一个好父亲、做一个好母亲,应当去深入学习,尤其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当前有一股新教育的潮流,越来越多以华德福理念(Waldorf)为指导的幼儿园乃至学校正在中国各个城市出现。这些幼儿园和学校的创办者、教师和家长中,很多是反思自身教育历程之后,希望给孩子一个更健康成长环境的父母们。

什么是华德福教育?简单说来,它是起源于德国的一套已有近百年历史的完整而独立的教育体系。华德福教育针对人在0~7岁、7~14岁以及14~21岁这三个阶段的不同需要来设计教学内容,注重孩子意志、情感和思维的全面发展,并关注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以一种极富艺术性的方式帮助孩子与这个世界建立深刻的联系。华德福教育虽然是西方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产物,但有趣的是,它内在的精神与中国自古以来道法自然、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优秀传统不谋而合。在东西方文化充分融合的当今时代,我们需要从以华德福教育为代表的西方优秀的教育理念中吸取经验,与中国的现实情况相结合,为我们的孩子开辟一条新路。鲁迅先生说得好,没有拿来的,就没有新文艺,同样的,没有拿来的,就没有新教育,就不能成就一代新人。

这套丛书名为“善生”,第一层意思就是希望大家好,爱惜生命,热爱生活;第二层意思就是在人生的旅程中,学无止境,止于至善。丛书分两大系列:一是“善生悦读”系列,将陆续推出许多内容上乘、制作精美的中外作品,作为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课外读物,相信这批书将给孩子们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二是“善生悦教”系列,将选择一批适合父母、教师们阅读的优秀作品,目前已经面世的有吴蓓的《请让我慢慢长大:亲历华德福教育》和李泽武的《重新学习做老师》,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教育者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感动;即将与读者见面的有美国人杰克·帕特拉什的《稻草人的头,铁皮人的心,狮子的勇气》,介绍了如何通过意志、情感和思维的全面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德国人赫尔穆特·埃勒写的《与孩子共处的八年:一位华德福资深教师的探索》,介绍了华德福教学与众不同的方式:时段课教师会陪伴孩子八年,将他们从一年级一直领入青春期的门槛;澳大利亚的“故事医生”苏珊·佩罗《故事知道怎么办:如何让孩子有令人惊喜的改变》,则以丰富的事例,讲述了如何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针对孩子的各种挑战性行为创作出具有疗愈作用的故事。

最后,引用这么一句话送给天下的父母亲:“我们必须有勇气准备让他们(孩子)来欣赏这个世界,来理解这个世界,并且按照自身的特点积极地参与这个世界。”—这就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编者

2011年7月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