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节:夜总会事件(1)

第四章

夜总会事件

谭痕乾目前的身份不仅是足球记者,在很多人眼里,他半只脚已经跨入了娱乐界。各种选秀节目、综艺晚会,甚至有些和足球乃至体育都不沾边的访谈,人们也经常能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他的身影。

谭痕乾仍不满足现状。他期待创造一个更大的,能够淋漓尽致体现个人思路的传媒王国。谭痕乾自信自己在这个领域里是鹤立鸡群、独一无二的。就像他在大学里的一次演讲中所表达的:"我的很多同行都是人才,我很敬重他们,但我与他们不同,我不是人才,是天才!"

在国内足球历史上,"西部保卫战"被书写成了一部可歌可泣的战斗史诗。就是在那些炽热和狂野的环境中,谭痕乾一步步从一个少年郎成长为了闻名足坛的大腕记者。

他有一种浑然天成、先知先觉的天赋,他总能预料到读者们的胃口和品位,他总能写出大众最想知道的事情和最想看到的评论,这让谭痕乾很是得意,他站在这个领域最时尚、最尖端的前沿阵地,一路高歌猛进,身价迅速飙升。

谭痕乾真正萌发独立办报的念头是在《队报》创刊后。谭痕乾和潘如君私交莫逆,刚出道时就惺惺相惜。他们彼此熟悉,互相欣赏,也都了解对方的软肋和弱点。

那时候他俩还是热血青年,稚气未脱,一脸单纯,都有一个年轻的梦。虽不居住在同一座城市,也一直保持热线联系。

其中一人写了篇得意的稿子,会立刻打电话向对方朗诵一遍。另一人不管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事,都要停下手中的活计,认真倾听。

只有得到认可,写稿子的人才会心满意足地让这篇文字登上版面。倘若意见不统一,他们就会一丝不苟、直言不讳地探讨,直到达成共识。

后来两人曾经用量化标准总结过。得出的结论是,大多时候都是潘如君在教诲谭痕乾。因为潘如君总能挑出些瑕疵,甚至能指出谭痕乾引经据典中的低级错误。

有一次在桃谷六仙的酒桌上,潘如君谈起谭痕乾时这样说:"他只是个投机者,不是个扎扎实实做学问的人,我估计他每次看书就是看最前面的内容简介和故事梗概,然后就现炒现卖,活学活用了。这些东西只能糊弄外行,一到我这种高手眼里,想不露怯、想不现形都难。"

这话不知怎么就传到了谭痕乾耳朵里。虽然嘴上不承认,但内心深处,他不得不佩服潘如君的深厚功力。

第四章夜总会事件有时候为了给文章润色,谭痕乾会自作聪明、随心所欲地编造名人名言,然后再假模假样地引经据典,不明所以的人会以为谭痕乾是博学多才、博览群书。但这些伎俩都能被潘如君一眼识破:"人家什么时候说过这句话?都是你替他说的吧?"

自从《队报》问市后,谭痕乾内心也不由分说地骚动起来。他不甘心看着潘如君把《队报》办成国内最好的体育报,那样他就在好朋友面前自惭形秽,抬不起头了。

他也想实现更大的抱负,老给别人打工有什么意思啊,只有当了主编,才能体会到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才能和潘如君平起平坐。

尽管在《体育金报》的待遇还不错,但谭痕乾知道,他在这里终究是外来户,想坐上老大的位置非得等到海枯石烂不可。于是,他睁大那双本来就水汪汪的大眼睛,想找一张真正的老板椅。

机会说来就来。几个月前,原先投资过西部足球的金龙集团打来电话,欲邀请谭痕乾一起开创新局面。来电的是金龙集团的总经理王儒。

此人早期也是个足球记者,甚至还是谭痕乾的前辈。后来金龙的老板看中了王儒的社交和公关才能,组建金龙足球俱乐部时,就聘请他担任总经理兼领队。

在足球记者中,从记者转行到足球圈内工作的人不少,但到头来,大都灰头土脸、狼狈不堪,而王儒则是一个例外。从记者转行到老总,他善始善终,一直在那个位置上坐到在金龙集团金盆洗手,退出足坛为止。

金龙集团不想再搞足球,却看到了投资体育媒体的好处。

在目前的环境中,如果一味把钱朝足球这个无底洞里投,到头来只有死路一条,而大多数的企业之所以投资足球,无非是看中了世界第一运动的影响力。如果把几千万拿到CCTV做广告,也未必能起到多大反响,而放到足球上就不一样了,那些足球记者会赶着来采访你,如果炒作得当,最终的宣传效果要远远超过投放广告的效应。

如果再碰到一个把足球当名片的城市,企业还能得到更多意想不到的好处。

几年中,该得到的宣传效果和隐性利益,金龙集团已经尽收囊中。他们瞅准时机,抽身而退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