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节:治疗故事的创作(10)

这是一次小小的经历,但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即使在不可能有解决方案的情况下,故事也可能会起一点点作用……如果能起一点点作用,该是多么令人欣慰啊!这次经历也教会我,故事创作者应始终怀有“助人”之心,并祈愿故事真的能起到“治疗”作用。尽管这本书的主题是“治疗”,但我相信,心中怀有“助人”之心非常重要。此外,避免期望过高也很重要。道具的作用

“道具”的使用给上文所说的《给秀雅的娃娃》这个故事注入了更多的力量。有时我们会在某个治疗故事中用到这个策略。在故事中加入道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去玩具店买点儿什么。使用自制的简单物品反而具有神奇的效果,而且含义深远。比如,用黄色的毛线为王子编织一顶皇冠;为爱帮忙的小精灵或小棕仙缝制一顶毡帽;将一个魔法环或是画有图案的木盾送给一个总受欺负的 孩子,做他的“护身符”。

一位治疗师就曾用道具加强了故事的作用,来帮助一个 5岁的孩子,这个孩子遭受噩梦之苦,没有父母的陪伴,不敢进入家里的任何房间,即使白天也是如此。在故事里,一位“星星女孩”晚上飞过窗户,飞进孩子的卧室,成为她特别的朋友。小女孩的妈妈为这个故事做了一个“星星娃娃”道具,并把它挂在小女孩房间的窗户内侧。她还根据治疗师的建议,做了一个简单的星星项链,挂在厨房的挂钩上——她鼓励女儿戴上项链,去探索其他房间。戴上星星项链之后,小女孩开始敢于自己去上厕所,也敢独自去房子里的其他地方了。

一位参加“创造性规则”课程的妈妈也曾成功地使用“道具”来帮助最近不愿去上学的 7岁女儿。妈妈的新工作需要她常常离开女儿去出差,女儿因此而非常焦虑,即使爸爸在家也是如此。妈妈编了一个故事:一个小小的风精灵,她能越过高山、穿过森林,在朋友之间来来回回地传递信息。每次妈妈回到家,都会在故事中加上一段冒险经历。她还用毛毡缝制了一个长着白色翅膀的简单的小精灵娃娃,作为故事的道具。她的女儿开始带着精灵娃娃去上学——娃娃很小,可以放在口袋里——一天中的任何时候,她都可以对精灵娃娃倾诉。妈妈出差的日子,这个道具给了她上学时所需的安全感。

一对父母由于 5岁的儿子不肯在自己房间里单独睡觉而备感苦恼。家里刚有了一个宝宝,每晚保证一定的睡眠时间对他们而言非常重要。 5岁的儿子偏要和宝宝一起挤在爸爸妈妈床上,这让他们的关系有些紧张。妈妈参加了我在附近公园举办的“手工与故事圈”活动,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苦恼。随后的几天里,她写了一个故事,灵感来自她在手工活动中编织的一个小玩意儿。故事讲的是一颗小星星从天空中落了下来,被花园里的一个小男孩捡到了,小男孩想帮助星星回到天空的家,因此从大自然中收集了各种五彩缤纷的物品,织成一块彩虹毯,这块“魔毯”载着星星飞回了天空。从那以后,“魔毯”就一直放在男孩的枕头下面,和男孩生活在一起,每天晚上带着男孩去梦中冒险。

妈妈讲完故事的第二天早上,男孩发现自己枕头下面(当然是在他自己的床上)有一块“魔毯”,是妈妈悄悄为儿子编织的。不久以后,我去拜访这一家,爸爸妈妈非常欣慰地告诉我,他们 5岁的儿子现在正睡在自己的房间里,而备受珍爱的“魔毯”就放在床边的桌子上。

还有一个借用道具的故事就是《张牙舞爪的小螃蟹》(见 189页)。为了让孩子不再掐人,还有什么办法能比给掐人的手指戴上温暖的手套更棒呢!道具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具体范例见本书“讲故事”部分。关注具体表现

在故事创作的过程中,一个常见的困难就是主题或行为过于宽泛。实际上,任何一种需要解决的行为都有具体的例子,我建议刚开始学写故事的人多关注这些具体例子,这样往往可以得到一些灵感来创作故事情节。

例如,针对“攻击性”行为写故事时,可以列出攻击行为的具体表现。也许有个孩子吃饭时总想把其他孩子推下椅子,那么就可以写一个一辈子让人坐的“椅子先生”的故事。随着故事的推进,我们可以看到,椅子先生如何对付一只总把弟弟推到地板上去的小猫。也许他会侧面朝上,或者翻转身体,四腿朝天,直到爱推人的小猫正确对待它为止。也许椅子先生还唱着一首有趣的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