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节:治疗故事的创作(6)

试着想象一下:有一个故事,是为一个喜欢掐人的孩子创作的,然而故事中没有任何充满想象的隐喻——换言之,故事直接讲述一个孩子常常掐别人,当其他孩子拒绝和她做朋友以后,她学着不去掐人了。如果在班上讲这样一个故事,由于它缺乏隐喻,无法让听者“浮想联翩”,班上的小朋友自然想要找出故事说的是谁,接着老师就有可能被某个孩子的叫喊声打断,“瑞贝卡也是这样,她总是掐人”。

现在我们依然以此为例来创作一个带隐喻的故事。首先我们“面带微笑”,这可以帮助我们顺利进入故事创作。“一个掐人的小朋友就像一只钳人的螃蟹。 ”把“就像”和“好像”删掉,故事就可以开始了。

从前有只小螃蟹,大家一点儿都不喜欢他。他的脾气很坏,总是挥舞着大钳子掐别的小动物,把大家都弄伤了,他的朋友们都很讨厌他这样

现在,在故事中引入一些“障碍”隐喻——章鱼、海星、海鸥。他们对螃

1简单说来,隐喻,也叫暗喻,是将一个事物当做另一个事物,而明喻则是有意识地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通常用“像”来表达。以一棵纤细的小树为例,暗喻可以是:“树是弯腰的舞者”。而相应的明喻则是:“树像弯腰的舞者”。

蟹很恼火,打算对它实施一些不太友好的惩罚。接着,海龟以智者和帮助者的身份登场了。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一个更“有帮助的”隐喻是用海藻织成的手套,它让小螃蟹的钳子变得温暖而舒适。故事的解决方案是,小螃蟹开始自觉自愿地管住自己的钳子——最后手套散开,被海浪带走了,而小螃蟹也能和朋友们相安无事地在一起玩耍,不再伤害他们了。一位治疗师和一位老师曾分别使用《张牙舞爪的小螃蟹》这个故事(见 189页)去处理掐人的行为,并且都取得了成功。第一次在班上讲完这个故事后,一个被掐过的孩子要求老师给掐人的孩子戴上手套。那个喜欢掐人的孩子高高兴兴地接受了戴手套。故事以一种正向的色彩来描述戴手套这件事,并不将它视为惩罚。

下表列出了纳入本书的一些治疗故事中所用的隐喻。表中的分类只是为了方便读者理解,事实上,隐喻具有想象的特质,很难将其归类。举个例子你就会明白:在《小棕仙的故事》中,其中的一个“障碍”同时也是“引导”——谜语是障碍,然而一旦被男孩猜出,它将引导男孩完成新的任务,成为一名助人为乐的小棕仙。《德贝的靴子》这个故事中没有任何障碍,只有一个小小的改变——每到休息时间,靴子们需要在房间外面等候着。这个故事的情节也很简单,只是不断重复“朋友相伴不分离”。

为了理解隐喻在故事创作的作用,我建议你做一个练习:阅读书中的一些故事,找出故事中的障碍和帮助者,然后填写在表格的空白处(但也许你会发现某些故事中的隐喻无法归入表中的任何一个类别)。

寻找隐喻的线索

针对特定行为写故事时,我们常常能找到某种动物、昆虫或物品,他们具有和主人公相似的行为,隐喻的线索常常来自于此。例如:掐人或夹人的小螃蟹(而羊或鸽子就不适合用来比喻掐人的行为)、胡闹的小鹈鹕、躁动的小马、抓人的猫、吵闹的小矮人。

针对某个孩子写故事时,也可以用孩子喜欢的动物或玩具作为隐喻,或者从他的生活环境中寻找线索。孩子是否热爱狗、马或是大海和帆船?他生活在小河边、森林里,还是城市高耸的大楼中?如果住在乡村或是城市,在孩子上学的路上,在附近的森林里或海滩上,孩子会看到什么,每天体验到什么?

给全班孩子写故事时,可以从课程的某个主题或是学校周边的环境中寻找隐喻的线索。学校的花园里或许既有吵闹的小鸟也有温柔唱歌的小鸟,班里也会有非常吵闹的小朋友。由此可以构思出一个故事,主题是倾听他人。也许集体中存在着吐口水这种不恰当的行为。老师可以由此联想到学校最近刚买的浇花的新水管。故事可以来点儿大家都喜欢的小幽默,长水管老想到处喷水——哪怕邻居就站在篱笆那边,哪怕秘书正在办公室里工作。最后,大家不得不把水龙头关掉,把水管收起来拿走了,直到它意识到某些东西不应该是喷水的对象。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