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节:灵隐寺(4)

面对满寺零落残败、风雨飘摇的凄凉景象,当时的住持豁堂禅师自知难以使灵隐寺起死回生,便请在扬州弘法的好友具德和尚来住持灵隐,重兴这座千年古刹。

具德和尚法名弘礼,是三峰法藏法师的嫡嗣,临济宗三十二世,不管到哪儿开堂说法,均受到僧众信徒的欢迎。修造灵隐寺需耗银百万两,具德和尚立志重建,多方募集资金,用了十八年时间,终于使灵隐寺面貌焕然一新。

灵隐寺大雄宝殿上梁之日,前来观看的人达十多万之众。具德和尚修复后的灵隐寺规模非常之大,共建成“七殿”“十二堂”“四阁”“三楼”“三轩”,还建有“五百罗汉殿”共五十四间。同时,寺里寺外,广植树林,称为“玉树林”。新的灵隐寺“法席一新,建置甚盛”,时誉“东南之冠”。具德和尚是一个改革家,他十八年努力使灵隐寺的积弊尽除,禅风重振。

灵隐大殿落成后的一天早晨,载堂禅师听到屋顶上劈啪有声,出门一看,有桂子从天落下,圆圆得像蓖麻子一般大小。寺里的方丈与一些僧人都去拾取,送给具德和尚看。具德和尚说:“这是月中桂子,我已看到过两次了。”

据《灵隐寺志》记载,唐天宝年间就曾经从天上落过桂子,唐骆宾王的《灵隐寺》诗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诗句。宋天圣年间八月的初一、十五两夜,寺宇殿堂左右,天降桂子,大小如豆,像珠子一般圆滑,有黄白黑三种颜色。寺里的僧人取来种在林下,刚满月,就长出了一寸长的树苗。每次月中桂子落下来必有好兆头。具德和尚重兴灵隐的十七年中,就见过三次。

清代皇帝康熙、乾隆多次来到灵隐寺,留下多篇记游诗文。康熙皇帝还改寺名为“云林禅寺”。嘉庆二十一年,灵隐寺毁于火,朝廷特赐帑金一万两重修。

清咸丰十年,太平军入杭州,大多寺宇被毁,灵隐寺仅存天王殿与罗汉堂,之后多次整修,逐步恢复原貌。直到公元1936年冬,罗汉堂再次失火被毁,前代所遗之物,仅存天王殿中的木刻韦驮像。公元1937年,日本侵略军进入杭州,灵隐收容难民五六百人,嘈杂无序,再次毁于火灾。

公元1949年之后,人民政府于公元1952年拨款修复灵隐寺,公元1975年后,又多次进行全面整修,终于使这座千年古刹焕然一新。

灵隐自创建以来,高僧云集,人文荟萃,儒释交融,谈禅论道,一吟一咏早己蔚然成为文化大观。文人雅士纷至沓来,与僧侣结成方外之交。身处尘世久了,身心疲惫,偶尔到寺院走一走,便会像白居易说的那样“我来恍入金天界,三仗蒸炎半点无”。这里有著名的冷泉亭,白居易曾留下一篇《冷泉亭记》。春夏之交,正如白居易所写的那样:“草薰薰,木欣欣,畅人血气,起人心情。”宋戴复古也有“生无适俗韵,老欲结僧缘”之句,颇能道明世俗中人暂避尘世之想与偶得清静之望。

从五代至宋、元年间,人们陆续在飞来峰的石洞中刻凿佛像,留下石刻造像三百三十余尊,使飞来峰成为我国南方古代古窟艺术重要地区之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那喜笑颜开、袒腹露胸的弥勒佛。这是飞来峰石窟中最大的造像,为宋代造像艺术的代表作。

巍巍殿宇,森森古木,伴随着一批珍贵文物古迹。天王殿前左右各有石经幢一座,两经幢都有《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建,时大宋开宝二年已巳岁闰五月》题记。大雄宝殿前月台两侧各有一座八角九层仿木结构石塔,塔高逾七米,塔身每面雕刻精美,经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生前考定,两石塔也是吴越末年雕造的。灵隐寺珍藏的佛教文物,有古代贝叶写经、东魏镏金佛像、明董其昌写本《金刚经》、清雍正木刻本龙藏等,都弥足珍贵。

和世间万物一样,灵隐寺也经历着生生世世的轮回。从慧理禅师开山至今,灵隐寺已有一千六百七十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灵隐寺曾遭遇十数次兵火之毁,但一再获得新生,屡毁屡建,法脉顽强。今天的灵隐寺,从如源头活水,将佛法传遍了中国大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