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节:玄奘(6)

半年后,皇后武则天难产,祈求佛教佑护,提出所生孩子将皈依三宝,届时请玄奘为孩子授戒。玄奘启奏她必定平安,会顺利生下一个男婴。男婴生下后,皇室没有违背许下的承诺,由玄奘收为徒儿,玄奘为他起名佛光子。从此佛教在皇室中有了代理人,这就是后来的唐中宗。他虽然并未正式出家,但当上皇帝后,崇尚佛教,“造寺不止”,“度人不休”,可见玄奘的良苦用心。

在与皇室的交往中,玄奘除了不断争取对译经的支持之外,还一直在试图影响唐朝的宗教政策,但是这种影响并没有达到他预期的效果。虽然唐高宗在玄奘的一再陈奏之下,废除了当时以世俗法律制裁僧人的规定,但是调整佛道次序的问题始终搁浅下来。太宗没有解决的事,高宗是不会轻易插手的。

当初玄奘向唐太宗提出要在少林寺译经时没有被允准,十二年后他向高宗提出了同样的请求,再次被拒绝。在高宗看来,玄奘越是表现出志在出世、成就事业的宗教品格,愈是令人放心不下。此时的玄奘是位名振五印、誉满华夏,一旦入山修禅,三学齐备而四众归信,必然成为事实上的法门领袖。而将其困于京城内宫、皇家寺院,以译事相牵,以杂事相扰,以公卿与之交接,使其既无修定的余暇,又无行动的自由,法门领袖自然就徒有其名。

归隐少林成为玄奘终生没有实现的愿望。少林寺的翻译堂,玄奘仰慕已久,公元508年北魏宣武帝时,北印度高僧菩提流支和中印度高僧勒拿摩提,曾经联手在那里翻译出了《十地经论》,这样的翻译盛事一直是玄奘企图效仿的榜样。另外,当西行时染上的冷病越来越频繁地侵蚀他的身体,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的时候,玄奘想去少林寺的愿望就更加强烈。那里距离他的出生地仅十二公里,在生命进入晚年时,除了译经之外,他大概还希望进一步修习禅观,并“以此送终”,这个遗憾一直伴随他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在玄奘归来后的十九年里,几乎一半以上的时间都不得不周旋于宫廷之间,陪伴在皇室左右,但对玄奘来说,译经始终是压在心上的头等大事。十九年里,玄奘只有两个四年的时间用于专心译经。一个是在太宗去世后的四年,一个是自己生命的最后四年。八年的时间毕竟太有限,《慈恩传》中描述玄奘在慈恩寺四年的译经生活时这样写道:他“无弃寸阴,每日自立课程,若白天有事,务必兼夜完成。三更才眠,五更复起”。

玄奘在长安的译场有四处,它们先后是弘福寺译场、慈恩寺译场、西明寺译场和玉华寺译场,其中慈恩寺译场最为有名,也是唯一留存下来的。公元648年,当时身为太子的李治,为了追念十二年前去世的母亲长孙皇后,特意下令建寺。同年12月,寺院落成,太宗亲临现场,并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太子礼请玄奘任上座,同时将译场迁至这里。这座由皇室改建的寺院,占地将近27万平方米,规模宏大,建筑雄伟。今天的慈恩寺是原来建筑的一个院落——西塔院,占地面积仅相当于当年整个寺院的九分之一。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