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节:千年菩提路——中国佛教2000年(8)

公元1792年,乾隆皇帝撰写了《喇嘛说》,明确规定了活佛转世灵童,须经金瓶掣签方可认定。乾隆皇帝批准特制了两个金瓶,一个送往西藏,供于大昭寺,用以掣定达赖喇嘛和班禅大师等藏地大活佛;另一个在北京,供在雍和宫,用以掣定蒙古、青海及甘肃等地的大活佛。

宗喀巴圆寂的日子,现在成了藏族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称为“燃灯节”。每年藏历十月二十五日的晚上,人们都会将点燃的酥油灯放在窗台上,以纪念宗喀巴大师。

今天,藏传佛教不仅在藏族、蒙古族和汉族中间流行,在满族、土家族、裕固族、纳西族、锡伯族、达尔斡族等也有流传。

上座部佛教在公元7世纪初传入中国的云南地区,到12世纪以后,逐渐兴盛。因其从南方的佛教传播路线传入中国,所以又称南传佛教。

公元1569年,缅甸的公主嫁到云南,她的陪嫁包括缅甸的巴利三藏与各种佛像。在这以后,景洪、德宏等地建造了一批带有明显缅甸风格的佛寺,云南的上座部佛教也进入了鼎盛时期。现在云南省,除了傣族,还有德昂族、布朗族、佤族、阿昌族等多个民族信仰上座部佛教。

就这样,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中,不仅自己深受中国各民族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在改变着中国文化的格局和艺术创造。

宋明理学、道教全真派的出现,都是主动吸收佛教教义、方法,甚至寺院制度,特别是禅宗心法的结果。中国的儒学、道教,从此有了全新的发展。而到明清时期,儒释道的三教合流,成了全社会的主流思想。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相互融合,还为这片山川大地上留下了美丽的痕迹,创造了许多崭新的艺术形式。

位于新疆库车的克孜尔石窟,大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

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的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南北朝时期,是保存北朝造像体系最完整的石窟;

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以气势雄伟而著称;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以“秀骨清像”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敦煌的莫高窟,则是一座由建筑、壁画、雕塑组成的综合艺术殿堂,规模之大,举世无双。敦煌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性学科,已有百年历史。

“天下名山僧占多”,这句民间的俗语,形象地反映了佛教与百姓生活的密切关系。从明代开始,民间就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的说法。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忻州地区五台县的东北,那里有像莲花一样盛开的五座山峰,传说就是文殊菩萨讲经说法的五顶山。在全盛时期,这里的寺庙多达三百余座。这里融合着汉、藏、满、蒙等各个民族不同流派的佛教信仰,至今仍然留存着唐代木构建筑大佛光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