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在倒塌.职烨(4)

若碰巧长寿,再迎接一次夏天自然没得说的。死时最妙的感觉是:噢,能在哪里听一听‘沙滩男孩’该有多好啊!但愿我能如此死去。

西纳特拉有一首老歌名叫《九月之歌》,大意是:五月到九月太久太长,九月过后日落匆忙。秋意渐渐加深,树木一片红黄,还有几多时光。

听起来——歌固然很好——让我黯然神伤。死的时候最好赶在夏天。”

写这篇散文的时候,村上还没有开始专业的创作。写作对于他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冲动,一种将自己的青春以文字的形象保留下来的冲动。我想这段文字可以直接用来解释村上喜欢夏天的理由:因为害怕青春的逝去,用明亮的夏来给自己鼓气,即使到了垂暮的晚年,看到那样有力量的阳光,就可令自己回到那些从前青春过的时光。

看村上的小说,特别是前期的小说,开始总是很明媚的,主人公们在有凉爽的风的晚上坐在沙滩边喝啤酒,或者在自己的小公寓中,打开冰箱,拎出一罐啤酒。

但写着写着就不可避免地开始惆怅了。阳光还那样地美,但青春将逝,那些曾经有过的美好都一去不复返了。村上像传统的日本作家一样,骨子里是刻着深深的忧伤的,他不相信美好的东西会长久,他只能借助夏天来挽留住那些热烈的气息。

然而,即使是这样明亮的夏天在他的文章中也走向了尾声,这些在村上看来,是无法逃遁的苦。

村上的小说是可以看成系列的。

长篇小说可以从短篇小说中先看出个纲来,比如《荧》就是《挪威的森林》的先音;若干个长篇小说也可以串起来一起看,比如《且听风吟》和后来的《1973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甚至《舞!舞!舞!》。

我还是想接着刚才讨论过的《且听风吟》继续往下说夏天。

“夏”在这里,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一种早期的澎湃的朝气的能代表一切作者所喜欢和青春有关的一切东西的象征。

《且听风吟》中,我最喜欢的角色不是“我”、不是那个四指女孩,是鼠这个人物。

鼠出生在富裕家庭,他对他的出身非常不满,并为此深深痛苦。也许我们现在来看这个故事会觉得无法理解,但若将这整个故事放到当时的背景里去说,就非常自然。

二战之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开始实行民主政策,民主、和平、不战的原则在民众心中落地生根。然而,随着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发展,特别是通过了美日签订的安全保护条约,美国把日本作为美国设在远东的一艘永不沉没的反共航空母舰而加以大力扶持,民主与和平的旗帜开始褪色,右翼势力开始抬头,于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那些接受过战后民主主义洗礼的一代便挺身而出。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期,这样的风头达到了高潮,核心就是捍卫用血泪换来的战后民主和平,这些活动都由在校大学生首先发起,并在当时的学校形成了大规模的影响。然而,大学生的力量毕竟有限,他们的活动受到了政府以及美国反华势力的挫败,70年代,学生们重新回归学堂,被要求好好学习,远离政治。那些经历过了政治风潮的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犹如洪水过后的荒野,一派荒凉萧条,只有内心被隐藏的微弱的希望之火仍不时跳出来让他们不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