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钱味(1)

3.钱 味

股市中流传的“127定律”(10%的人赚钱,20%的人平,70%的人赔钱)是有一定的概率的。

随着钱包的瘪,周寂的州府之行也就少了,他没有必要跟自己的钱包置气,更何况他既要温习功课,又要面对马回布置的任务。

周寂一走进办公室,马回就笑了。周寂不喜欢马回的笑,马回如果笑肯定又是难啃的骨头来了。马回的年龄不大,却是财经圈里数得着的人物。在财经记者的行当里,有着南张北马之说,南张说的是财经大记者张宏声,在江南一带,张宏声的声音几乎代表着一种趋势,这种趋势谁也看不见,可只要他说话就会带动一种趋势,这种看不清的趋势有着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效果。虽然这种效果没有人认可,但对于广大股民来讲却有着《圣经》的味道。而北马指的就是马回。

《中国大财经》是家新媒体,与七报一刊比起来还很年轻,可有了马回就不一样了,马回在北方的影响力就如张宏声在南方的影响力,这个在中国几大财经媒体混过的大记者不仅有着名牌大学的硕士学历,还因为主持每年一次的《中国A股走向》受到广大散户的拥趸。马回比张宏声更加出彩的地方就是《中国A股走向》,每到年末,《中国大财经》就成了抢手货,甚至出现打印的白皮书。马回说:“《中国A股走向》要的就是公正公开,要的就是给股民提供一个科学翔实的投资参考,不偏不倚,要在信息不对称的今天给股民一个有价值的数据。”马回每次说这段话脸都是红的,脸上的粉刺都冒出白色的点,恨不得立刻钻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所以“马粪瘤”自然就成了他的绰号,当然这个绰号还源于他对报社老板的溜须拍马。这样的大记者本来在周寂这种小记者心里应该是一个耿直的形象,可马回对上司的表现却恰好相反,马回从来不反驳领导意图,即使领导的意思与财经无关也点头,嘴里不停地说好。有了着名记者的认可,领导自然就有了自信,说起话来更加头头是道,对马回的信任也就加了砝码。从记者升到总编,可是许多做记者的人都梦寐以求的事情,这不仅是能力的证明,更是对自己专业的最高追求。马回做到了,他不仅有着“南张北马”的一席之地,还有着《中国大财经》总编的头衔,这样的位置还这样精通拍马,“马粪瘤”这个绰号,不戴在他头上才怪呢。

周寂想不明白为什么马回对领导这样点头哈腰,尤其他对下属同样是点头哈腰,不仅谦恭,还关怀备至。马回给周寂布置任务时总是笑容可掬,开始时周寂有些毛骨悚然地接受着,习惯之后还是觉得心里发慌。“小周呀,这次对十大名嘴的采访是《中国A股走向》的重头戏,你的担子可是不轻呀。”

“是不是补助就多了?”

“跟着马回,你就不要担心自己的钱。”这是《中国大财经》的人都知道的一句口头禅,马回还是重复了一遍。有了这句话,周寂干劲十足,立刻直奔上海,他第一个要采访的当然就是“南张北马”中的另一个人——张宏声。

采访张宏声相当顺利,这是周寂没有想到的。都说同行是冤家,可见到张宏声时,虽然他脸色清冷,但有问必答,对周寂的招待也颇热情。这种热情让周寂都感觉到不适应,更让周寂尝到了自从做财经记者以来的首次“甜头”。

这“甜头”是一个红包,采访名嘴还有红包,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天方夜谭却发生在了周寂头上。张宏声说:“小周呀,马回我们很熟,你千万不要客气。”

周寂就坡下驴,说:“马总编经常提起您,说您是我们的榜样。”周寂想吐,马回真的没有说过这种话,他更是不知道马回与张宏声很熟,可张宏声的热情使他必须这样应付。让周寂感到困惑的是张宏声的脸上不笑,即使话语都沸腾了,脸还是冷的,他就更加琢磨不透。他只好笑着说:“张老师,你看什么时候咱们工作?”

“不忙,先吃饭,咱边吃边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