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的甲午》:弃城(2)

日本方面,与平壤清军直接交涉的朔宁、元山支队司令官立见尚文少将,对清军的举动其实满腹狐疑。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他理解不了,为什么上半天作战如此坚决的清军,到了下午竟然转身一变会主动要求缴械投降,本能的警觉让他觉得清军的投降让城没有如此简单,“估计敌军可能于夜间逃走,我军严密部署戒备。”[17]

雨夜,平壤清军向义州等方向撤退,发现这一动向的日军立刻在要道上布置伏击,于是便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惨剧。

平壤对外的有线电报遭日军截断,中国国内与平壤失去了联络,平壤城失守前后几日发生的事情,对清政府朝堂上的官员们来说,完全是一片模糊。

9月12日接到叶志超军粮告急的电报后,军机大臣翁同 直觉认为“此师殆哉!”[18]如何来挽救这一局势,翁同 并没有任何主意。13日,北京城雷雨大作,听着耳畔轰鸣的雷声,翁同 心绪恶劣,感觉朝鲜即将溃裂的局势犹如天意,“天意如斯,可惧哉!”[19]9月15日,农历八月十六,平壤清军在半路遭遇日军截杀的时刻,翁同 在府中赏月,突然想起平壤转运不通,不仅军粮无法运至,连军队的秋衣也积压在义州,守军仍然穿着夏装,翁同 在日记中写下了“夜月好,百感苍凉,战士暴露,可念也,亦可惧也”的担忧之词。[20]

直隶总督衙门里,得到前敌将士缺粮的消息,李鸿章也是焦急万分。12日当天,他数度电报平壤,用各种他能想出来的“好消息”鼓舞叶志超,“义州府尹采购米万石,已报购齐”、“刘子征统四千人赴东沟,十六七开驶,如能安抵安州,可商令相机援剿”、“前几日,倭有受伤、受病之四百三十人在仁川回国。又,在仁川医院亦有四百人,多半受伤者……以我揣度,似倭人亦畏我兵之强”,要求叶志超和平壤各守将“坚忍,力持大局”、“共奋勉,同心以御此寇”。[21]然而到了下午,叶志超发来了平壤失守前的最后一封电报,电文中叶志超已经担忧电报线会被切断,恳求李鸿章“此后无论电线通否,星夜急催援军速来”,最后表露心迹“此处钱粮艰难异常,转运不及,万一后路被阻,大局难支,超受恩深重,固当尽力,恐各军虽说同心坚守,必有不堪设想之处,不敢不先行说明”。[22]叶志超话已至此,李鸿章也深知自己没有更多的办法,只回复了一份文字简短、但是千钧之重的电文,“望设法防剿,勉力支持危局。鸿。”[23]

 9月14日,清政府总理衙门针对平壤局势,做出指示,主张“我军粮少,利在速战”,应主动前出攻击日军,截夺日军的军粮,担忧如果株守平壤,“恐哗溃即在目前。”李鸿章随即转达往平壤,并询问叶志超“各军能激发忠义痛剿一场否?”但此时平壤城电报已断。同时,为了解决忧心的粮食问题,李鸿章又电报受自己派遣,正在赶往朝鲜,预备现场督促运粮的老部下周馥和袁世凯,“弟等沿途查看粮台应添设何处,应视平军能否立脚,或退扎何处,筹定办法随时电商,仍兼程速行为盼”,言词之间,已经流露了平壤守不住的预感。[24]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