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
一、论古人时人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这句话看似简单,实践起来,才知道必须有一个评判标准。但有些人对此毫无自觉,总是任由一时情绪左右,以致漫无标准;有些人虽然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标准,却缺乏深刻的反省,不曾想过自己所持的标准是否合理?如果在这关键上缺乏自觉与反省,怎能真正地选择别人的"贤"而效法之、发现别人的"不贤"而警惕之呢?
所以,孔子平时便常以古人、时人为对象,与门人弟子讨论其贤否。在具体评议中,经过合情合理的观察,贤者之所以为贤、不贤者之所以为不贤,都能很清楚地呈现出来。这对人生的价值,自然具有厘清、指引的作用。
本单元收录孔子对古代圣贤、仁人,以及当时贤士大夫的评论,共十一章,于为君、为臣、从政、立身之道,都有所启示。
(一)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①天为大,唯尧则之②。荡荡乎③民无能名焉④;巍巍乎其有成功⑤也:焕乎⑥其有文章⑦。"(《泰伯》第八·一九)
章旨
孔子赞美帝尧德业的伟大。
注释
① 唯独。
② 则之比拟它,言帝尧的大德可以比拟于天。
③ 荡荡乎广远的样子。乎,犹"然",语助词。
④ 无能名焉无法以言语形容。焉,句末语气词,无义。
⑤ 成功成就、功业。
⑥ 焕乎光明的样子。
⑦ 文章指礼乐制度。
析论
根据古史的记载,尧传位于舜,舜传位给禹,禹建立夏朝,夏朝国祚开始于公元前二千年左右,那么,尧是早在孔子之前约一千五百年的一位君王,他是《论语》中讨论到的最为古早的人物。
尧是一位爱民的君主,他善用人才,命羲仲、和仲观察天文,制定历数,使人民能以时种作;命舜典祭祀、同律度、修礼教、明政刑,使天下四方都能顺服。在位七十年,禅让后二十八年而崩殂,死后百姓悲哀如丧父母,四方因悼念他而三年不举乐。
他将帝位禅让舜,是爱民、公天下的最高表现。尧有子名丹朱,并不贤能,不足以承担大任。退位之前,他考虑的是:"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所以他说:"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史记·五帝本纪》)于是把帝位让给贤能而又得人心的舜。而在让位给舜的时候,他还特别告诫舜:"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尧曰》篇)意思是说:执政若是落到四海之人困穷的地步,那么君禄也就永远断绝了。由此可见,他是一位能超越私情,时时以天下百姓之安乐为心的仁君。有此仁心,他订定的所有措施、制度,也就都能满足民众的需要,对社稷、国家有长期的助益,终为世人称善。
(二)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①焉。"(《泰伯》第八·一八)
章旨
孔子赞美舜、禹功德伟大,而不把天下据为己有。
注释
① 不与犹言不相关,不以居帝位为乐。与,音yù。
析论
中国古代的君王,名义上受命于天,他代表天来长育生活于天地间的子民。照理说,君王应该是为养民、育民而存在的。但是为了遂行养教的责任,且彰显其身份的特殊性,君王也就顺理成章地拥有无上的权力与尊荣,他的衣食住行一切生活,往往超乎常人的华美与逸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