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节:论法语(4)

章旨

孔子答子张问行,说话忠诚而信实,行为笃实而恭谨,而且念兹在兹,时时不忘,自能通行天下。

注释

① 行音xínɡ,指行事的原则。

② 言忠信说话忠诚而信实。

③ 行笃敬行事笃厚而恭谨。

④ 蛮貊之邦泛指四夷未开化之国。

⑤ 州里乡里。指已开化的中国。周代制度,二千五百家为州,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⑥ 参陈列、呈显。

⑦ 在舆在车上。

⑧ 倚于衡靠在车辕前端的横木。衡下有轭,所以叉马颈。

⑨ 绅腰部的大带扎束后,剩余下垂的部分。

析论

说话忠诚而信实、行事笃厚而谨慎,这是与人相处,可大可久的最基本的原则,即使在言语不通、文化发展程度较低的蛮貊之邦也都行得通;相反地,说话不忠诚信实、行事不笃厚谨慎,虽然在乡里之间也是行不通的。郭子仪单骑退敌,靠的就是忠信笃敬啊!

《子路》第一三·一九:"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与本章章旨相近,可以参看。

(三)

子曰:"君子欲讷①于言,而敏②于行。"(《里仁》第四·二四)

章旨

孔子论君子对言行的态度。

注释

① 讷讲话谨慎而不轻率出口。

② 敏勤敏。

析论

言与行,是人类社会中很有趣的两种行为。一般而言,话多的人,动作就少;动作快的人,话多半也少。俗话说:"满瓶水不响,半瓶水响叮当。"正是这个道理。人生时光有限,花在讲闲话上,做正事的时间就少了。况且言多必失,反而害事。

说话容易,所以一般人容易轻忽;做事困难,所以一般人容易怠惰。孔子勉励我们要"讷于言而敏于行",正是要我们革除这样的弱点。但是,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所以孔子也只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着一"欲"字,正说明其困难,以见君子时时以此自惕。

(四)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第一四·二七)

章旨

孔子论君子对言行的态度,以言过其行为耻。

析论

言过其行,指话说得过了头,但是行为却做不到。其原因,若不是好大喜功,就是存心欺骗,两者都是立德修业的大忌。言过其行,次数多了之后,就会造成信用破产,讲的话再也没有人会相信了。因此君子以此为耻。

(五)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①,耻躬之不逮②也。"(《里仁》第四·二二)

章旨

孔子论古人以说话不能实践为耻。

注释

① 言之不出话不轻易说出口。之,介词。

② 躬之不逮自身的行为做不来。躬,自身。逮,及。之,介词。

析论

古人重承诺,一言既出,生死以之。如果是做不到的事,绝不随便答应。所谓"一诺千金",便是这种典范。荆轲、聂政、季布等,都是这种人物。游侠之士,尚且如此,何况是以道德良知自律的知识分子呢!

(六)

子曰:"其言之不怍①,则为之也难!"(《宪问》第一四·二〇)

章旨

孔子论人言语轻忽,则行动必然难以配合,不易达成。

注释

① 怍愧疚。

析论

言之不怍,表示轻许诺。轻许诺的原因,是不把实践当一回事;不把实践当一回事,当然为之也难。与这样的人交朋友,很难有什么事是可以预期的。对人如此,对己也不会好到哪里。进德修业之难望有成,那是不言可知的。

问题与讨论

1. "言不及义,好行小慧",能否举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说明?

2. 现代社会讲究"自我推销",这和孔子要求的"讷言敏行"是否矛盾?论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