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讨论
1. 孔子所忧虑的是什么?
2. 曾子每天如何自省其身?
3. 为什么为学要从实践人伦之道入手?
4. 一个人若有了过失,将如何面对?
5. 我们对于才、学、名、位应如何看待?
二、远怨
本单元共选录四章。人与人相处,若不能守道持平,难免造成误会,滋生怨尤。孔子认为远离怨尤的方法在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故本类以"躬自厚"章发端。人有怨于我,则以直报之;有德于我,则以德报之,如此人与我各得其平,则可以"远怨"了,故次之以《宪问》篇"以直报怨"之说。前两章都是论与人相处的"远怨"之道,而《宪问》篇"贫而无怨"章,则进而探讨"自处无怨"之道。《里仁》篇"放于利"章则是戒人凡事不宜依于利而行,盖依于利乃是取怨之道,非所以远怨。综合此四章的旨趣,可知律己、待人,应守道乐道,始能无怨、远怨。
(一)
子曰:"躬自厚①而薄责于人②,则远③怨矣!"(《卫灵公》第一五·一五)
章旨
孔子教人立身处世之道,在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注释
①躬自厚对自己严格要求,即严以律己。躬,自己。厚,严格。
②薄责于人对人不求全责备的意思,即宽以待人。
③远音yuàn,远离。
析论
儒家讲"修身",是从自身做起。"严以律己",就是自我要求的具体表现。如果与他人发生争执,首先即需反省自己,这便是"严以律己"。想想看,我们用一根手指指着别人的时候,岂不是还有几根手指正指着自己吗?如果我们自身都没有修养好,又凭什么去严责他人呢?《新约圣经·马太福音》第七章说:"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的眼中有梁木呢?"譬如同学们看见别人的扫除工作没有做好,若能先反省自己究竟做好没有,不对别人妄加批评,自然不会招致别人的埋怨。像这样多多要求自己而少苛责他人,与人相处时,自然不会引起别人的怨恨,而能和谐共处了。
(二)
或曰:"以德①报怨②,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③报怨,以德报德。"(《宪问》第一四·三四)
章旨
孔子论酬德报怨之法。
注释
①德指"恩惠"。
②怨仇怨。
③直正直、合理。
析论
孔子主张仁爱、宽恕,但是也主张人与人之间德与怨的对待要恰如其分,所以并不主张"以德报怨",因为这样就无以报德了。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但是,"以直报怨"和"以怨报怨"又不一样,这中间的不同在义利之辨。因为"以怨报怨"是一种完全出于利害的考量,人给我十分怨,我一定还他十分怨,这种论斤称两的待人方式距离道德、仁爱太遥远了。"以直报怨"则是站在道德的角度来思考,犯过的一方,一定要受到相当的惩处,才能够深切的反省,反省之后就不会再犯错,人类因而更趋于和谐、善良。这才是"以直报怨"的真正意义。
人于我有德,我们当然要以德报德,俗话说:"受人一滴,报以涌泉。"又说:"施恩慎勿念,受惠慎莫忘。"以德报德,社会日趋祥和:以直报怨,人人以此自警,不敢犯错,这都是非常适当的;以德报怨,容易流于姑息;以怨报怨,容易流于浇薄,都不是很好的方式;至于以怨报德,那就是禽兽不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