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1975年一场并非“大萧条”的深度衰退

银行业惯例

商业银行给企业、家庭和政府融资的方式决定了银行资产的构成,这种资产构成连同银行为给自身融资而产生的债务,共同决定了怎样实施最终贷款人操作和这些操作在经济领域的影响。在向银行供给资金方面,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发生了一项重要变化,就是联邦储备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的相对重要性发生了逆转。当商业银行依赖于通过贴现窗口获取稳定份额的准备金头寸时,美联储就被牵涉进与成员银行之间有规律的日常的银行业关系中。但是,一旦美联储将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作为供给准备金的主要操作,就停止了与成员银行之间的密切且持续的商业关系。

如果美联储通过贴现窗口正常运行向银行提供资金,则只要商业银行看重这种资金来源,它们就会遵守储备银行设定的企业和资产负债表的规定。另一方面,如果通过对政府债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式向银行提供美联储资金,美联储和成员银行之间的买卖关系就使联储丧失了影响成员银行行为的能力。美联储通过正常的银行业关系去影响成员银行行为的能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大削弱了。根据芝加哥政界的观点,美联储影响力的削弱也并没有为日显名正言顺的联储对商业银行的检查和监管所弥补。

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1913年的《美联储法案》规定,最终贷款人职能和部分常规的储备金供给职能要在区域储备银行的贴现窗口实施。在金本位的世界中,法案就是为此而写,银行准备金的主要来源是支持纸币并可用纸币兑换的黄金。而且,当美联储通过向成员银行提供贴现贷款来获得资产时,也创造了银行准备金。结果,联邦储备银行就成了分层次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个体系中,商业银行向公众(企业、政府和家庭)贷款,美联储向商业银行贷款。在20世纪20年代,如果商业银行通过贴现窗口向美联储的借款是所有银行准备金的重要来源,那么美联储为其贷款操作所设定的利率就是商业银行贷款期限的重要决定因素。美联储控制的贷款期限会影响商业银行以获利为目的向客户贷款的期限。[ W. Randolph Burgess, The Reserve Banks and the Money Market (New York:Harper 1927)]

中央银行通过贴现窗口所使用的工具(有效票据)是因商业银行对企业客户的贷款而产生的。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债,即使在1913年认为必须要有担保的情况下,其二级市场或再销售市场也很糟糕。当银行需要资金时,在美联储成立之前,银行很不容易将这些债券变现。通过使所有的银行持有的企业票据成为至少是附条件的流动资产,美联储增加了整个金融体系的流动性。这反过来改变了银行的可接受资产和债务结构。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20世纪20年代的大繁荣,正是由于在繁荣期间金融业务大发展,导致了1929年至1933年冬天之间的一系列危机。

大萧条时期和战后时期,人们把用政府债务替代银行对企业的贷款看作美联储进行日常操作的工具。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大崩溃之后,通过美联储贴现不再提供大量的银行准备金,银行准备金并不反映美联储拥有的黄金数量。后来一段时期,由于持有政府债券产生了大量没有黄金支持的银行准备金。目前美联储的常规操作主要集中于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取代了那种采用设定期限给成员银行进行再贴现的常规操作方式。这意味着,美联储作为最终贷款人进行操作去影响银行的准备金时不再使用相同的市场和工具。在1913年时,最终贷款人操作和对银行贷款的控制都是通过贴现窗口进行操作。自大萧条之后的年份里,对银行贷款的控制就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式进行操作,直到1966年,联邦储备体系都没有必要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来阻止严重的金融不稳定性。不过,自1966年以来,在金融不稳定时期,当把最终贷款人的责任又强加于美联储时,贴现窗口再次被使用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