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断机教子”的启示(1)

——激励,孩子成长的“营养剂”

相传,孟母把儿子送进学宫里读书后,开始小孟轲学习还很努力。可他当时毕竟还是个小孩子,日子一长就感到有些厌烦,不但学习不再那么用功了,还时常和几个同学偷偷逃学跑出去玩。这件事情被孟母知道后,孟母并没有立刻对其进行责问,而是耐心地等待着教育的最佳时机。不久后的一天,孟母正在织布,见孟轲还不到放学的时间就跑回家来,便问儿子:“你最近的学习情况怎样?”孟轲有些扬扬自得地回答说:“还不是和从前一样,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坏。”孟母听了,非常生气,当着孟轲的面,二话没说拿起刀子便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嚓”的一声全部割断了,并且把刀子扔到了地上。小孟轲见此情景,心里非常害怕。孟母指着织布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说:“布匹是一根根的线织起来的,线断了就无法织成布了。读书求学也和织布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学习不用功,刚一知半解就骄傲自满,不再求上进,那么学业就会荒废,就永远也学不到真本领。孩子,你要牢牢记住,中断学习也就像割断织布机上的经线一样,会前功尽弃呀。”一席话说得小孟轲低下了头,眼泪汪汪地向母亲认了错。在母亲的激励下,孟轲从此勤奋读书,朝夕用功,认真钻研,终于学业有成,成为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同时,孟子不但继承、捍卫和发展了儒家学派,并为儒家学派发扬光大作出了巨大贡献,孟子本人也因此成为了一代大儒。

由此可见,孟母不愧是启蒙教育的楷模。后人称赞孟母:“三迁辛劳傍书堂,始信慈亲有义方。一断机丝延圣绪,丈夫空自说刚肠。”孟母“断机教子”的故事,也被人们传为教子有方的历史佳话。因为孟母教子有方,历代的帝王也都对孟母极力尊崇,明朝便尊奉她为“大明邾国宣献夫人”,清朝更是尊奉她为“启圣邾国公端范宣献夫人”。为纪念孟母,后人在其故居建起了“断机堂”,并立了“孟母断机处”的碑刻,以示褒扬。

名门家训析要:让我们来看这样一则故事——陶行知任育才小学校长时,一天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他当即制止了王友,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去。放学后,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王友已经等在门口,陶先生立即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能按时来到校长办公室而我却迟到了,在此向你道歉。”见王友犹豫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脸上的惊愕表情来不及消退,陶先生接着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给他:“我调查过了,你打他们,是因为他们骂你学习成绩差,这说明你很有上进心。”本以为会受到严厉批评的王友这时感动得哭了:“先生,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陶先生满意地笑了,随即又掏出第四块糖果递了过去:“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的糖果没有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

“四块糖果”的教育效果告诉我们:有时候,激励比批评更管用。面对孩子的短处,家长如果能少一点挑剔,多一点宽容,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那孩子就会克服自卑,以一种昂扬的姿态面对生活和学习。

成长链接:用肯定激励孩子的成长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高标准、严要求”是我们培养孩子时时常采用的准则。因此,在教育孩子时,有些家长习惯于将眼睛盯在孩子的缺点与短处上。在家长那喋喋不休的训斥与指责中,孩子会慢慢地学会自我否定、撒谎与反抗。如果父母以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角度去审视孩子,结果又会如何呢?让我们来看看肯定、表扬与激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几点准则:

●不要吝啬你的肯定和表扬。父母容易从成人的眼光出发来看待孩子的所作所为,所以孩子要想从父母那里得到赞扬是难而又难的。然而,值得大加赞扬的良好行为习惯是由许多细小的行为与环节组成的,要求孩子一下子获得是不现实的。想让孩子确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增长自信心,就需要父母慷慨地对孩子进行肯定与表扬。

●肯定与表扬要具体。肯定与表扬是对孩子良好行为的强化。家长应特别肯定、表扬孩子令人满意的具体行为,即所谓“对事不对人”。在父母的肯定与表扬中,其实也含有两个部分:一是家长说的话语,二是孩子据此作出的推断。表扬越具体,孩子越能够根据家长的话对自己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有的家长喜欢当着客人和孩子的面,夸奖孩子如何听话,怎样聪明、机灵等等。其结果是,孩子一直在赞扬声中长大,听不得半句批评的话,在戴惯了“高帽子”后,很容易就养成了做了一点好事就期待别人赞扬的习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