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因素:高血压患病率与年龄呈正比

高血压的患病率与年龄有很大关系,一般而言,年龄越高,患高血压的比例也就越高,而且以收缩压的增高为显著特征。据统计资料表明,40岁以下的高血压患者约占高血压患病总数的10%,而40岁以上的患者约占90%左右。在65~69岁人群中,患高血压的人数占到了34.8%,而到了80岁,患高血压的人数在人群中的比例就上升到了65.6%。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血压容易波动。虽然我们每个人的血压在一天中都会波动,但老年人的波动特别显著。另外,老年高血压患者还常伴有脑、心、肾等脏器功能受损的并发症。一般来说,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症状是舒张压正常,但收缩压偏高。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年龄增长造成的动脉硬化,使得大动脉失去弹性,血液在收缩时对血管壁的压力升高。而持续的高血压又会加速动脉硬化的发展,于是,动脉硬化——血压升高——动脉硬化,陷入恶性的循环中。

此外,50岁以上近80%的人群也饱受血液毒素的侵扰。年龄越大,疾病越多,身体受到的药毒污染就越严重,净化血液的能力也越来越差。于是血液中堆积了越来越多的毒素。这些血液垃圾沉积在血管中,使血管失去弹性,变得又脆又硬。一些脱落的斑块形成血栓,像微型炸弹一样在血管中四处游荡。当血栓游走到心脏血管和大脑血管时,就会发生堵塞,于是,脑溢血、脑血栓、心肌梗死便发生了……

以上绝不是危言耸听。虽然高血压越来越像是一种老年病,但是我们不能把高血压当做老龄化现象,从而放松了警惕。相反,由于老年患者的年龄较大,更加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更容易出现血管堵塞,从而危及生命。因此不论年龄大小,我们都应严格控制血压。并且,对于老年人所用降压治疗的指标(即判断高血压与正常血压的界限)应与中年人相同,或者在血压低于中年人的血压指标的情况下就应该开始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老年人的降压目标设定为收缩压降至l50毫米汞柱以下,如果能耐受,还可以进一步降低。

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在老年人中积极地控制高血压会比控制中年人的高血压收效更好,对预防中风和冠心病的发生会更加有效。在对老年人中的轻、中度的高血压进行治疗后,因各种原因(不只包括心脏病和中风)引起的死亡率都会显著降低;而对中年人的治疗则没有这样的成效。

综上所述,认为老年人的高血压为正常性,表现并不值得治的观点是错误的。经验证明,高血压更青睐那些一年都不体检一次,都不测量一次血压的人。所以,人到了“高血压年龄”后,应该定期体检,经常测量血压值。

近年来人们还发现,儿童高血压患病率也在逐年升高。目前我国11个儿童中就有1个是肥胖的。研究发现,许多青少年肥胖者的血管壁已出现了动脉粥样硬化,而且一旦变胖,到老都难以恢复正常。另有研究发现,成人高血压患者其实早在儿童时期,就已存在高血压的高危因素,如肥胖、不健康饮食等。尤其是当6~9岁儿童血压≥122/78毫米汞柱、10~12岁儿童血压≥126/82毫米汞柱的时候,其成年后患高血压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因此,防治高血压,应该从儿童做起。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