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财奴要不得

尽管“金钱至上”的观念只是在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中无意间犯下的错误,但是不少家长就会因此而对孩子从小接受财智教育心生顾虑,怕孩子变得财迷心窍,于是就拼命教育孩子要节俭。有的父母不断地帮助孩子存钱,但是却从来舍不得花掉其中哪怕是很小的部分,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在金钱问题上变得异常小气。节俭是好事,但错误的节俭办法却会让孩子变成守财奴,而过分吝啬给孩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不比奢侈小。

《儒林外史》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堪称经典的情节。

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颤颤巍巍地伸出两根指头,怎么也不肯断气。大侄子走上前问道:“二叔,你是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严监生摇了摇头。

二侄子走上前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藏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严监生两眼圆睁,又把头狠狠摇了几下。

奶妈抱着孩子插嘴道:“老爷,你是因为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挂念吧?”严监生听完这话,干脆闭上眼睛直摇头,但那两根手指还是不肯放下。

最后,严监生的老婆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老爷!只有我能知你心事。你是为那盏油灯里点着的两根灯芯不放心,怕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根就是了。”说罢,赵氏走过去挑掉一根。这时再看严监生,他含笑点了点头,手终于垂下,顿时就没了气。

这个经典的故事桥段,充分呈现了古代守财奴的“最高境界”——“死了都要省”!单从理财的角度讲,严监生是一种“过度节约过日子”人群的代表,但是如果我们的孩子变得如此守财,很容易就伤害到亲情和友情,因为吝啬,孩子很难获得良好的社交关系。

逢年过节,家里的老人总要给孩子们一些红包,数目一般都还不小。爸爸当然可以教育孩子,把每年收到的压岁钱,包括平时的零用钱存在他们自己名下的账户里,让孩子懂得钱放在家里不会“变多”,但存到银行可以变多一些,也就是取得利息收入,让钱自己去“生钱”,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财智教育”。

可是,当孩子们看到自己存款账户的数字越变越大,但是却死活舍不得用作日常的必要开销,无论买什么都还是向家长伸手要钱的时候,那就应该稍微调整一下孩子的心态了。比如,在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病时,告诉孩子也要尽一份孝心,问问孩子是否能够把自己存折里的钱取出一小部分,买点水果去看望老人?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孩子对于亲人的感情,另一方面也是教育孩子不能偏执地只关心自己资产的增长;在增加孩子“财商”的同时,也培养孩子的情商。

爸爸们要告诉孩子,金钱本身并不能使人快乐。只有学会合理花钱,理性认识金钱的作用和意义,才能获得控制金钱的力量,而不会沦为金钱的奴隶。

不要拼命教育孩子要节俭。

金钱本身不能带来快乐。

不要让孩子沦为金钱的奴隶。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