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特别强调培养人才的作用,他曾经有这样一个比喻:人才相当于什么?相当于农夫种庄稼一样,人才就像他们栽在田地当中的禾苗。如果农夫没有天天到田间当中去耕作,就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后果?那就是,好的苗和坏的苗良莠不齐地在一起生长。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呢?长官就要像农夫一样,到田间当中去,每天和下面的人打交道,才能知道哪一个人是优,哪一个人是劣,哪一个人在这个方面有特长,哪一个人在那个方面有缺陷,这样使用起来才能更好。
1.曾氏花名册
《礼记·学记篇》提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培养人才同样如此。曾国藩说过:“人才靠培养而出,器识靠历练而成。”这句话具体概括了曾国藩在培养人才方面独到的见解。
他提出培养人才有四个方面:教诲、甄别、保举、超擢。上司对于下属,“一言嘉奖,感而图功;片语责惩,畏而改过”,这说明教诲不可缓。“荆棘不除,兰蕙减色;害马不去,骐骥短气”,这说明甄别不可缓。
曾国藩又将培养人才概括为两个过程,即教化和督责。
教者,诲人以善,而导之以其所不能也;化者,率之以躬,而使其相从于不自知也。督责者,商鞅立木之法,孙子斩美人之意,所谓千金在前,猛虎在后也。
有一次,曾国藩到黄州去拜见湖北巡抚胡林翼时(当时湖北巡抚所在地是在黄州),偶然发现在胡林翼的案头有一本叫《同官录》的书。
这个《同官录》主要记载了每一个官员的出身、来历、做过哪些事情,记载得井井有条。让曾国藩感到非常惊讶的是,在每一个人后面都注上了一条考语,相当于对这个人的鉴定。
曾国藩感到如获至宝,临走的时候,跟胡林翼说:“胡公,求你一件事情。”胡林翼说:“是什么事?”曾国藩说:“你手中的那本《同官录》,我只要带过去看几天,就奉还你。”胡林翼说:“好吧。”
关于宝善堂的来历,胡林翼曾说过:
弟曾设储材馆,为更换分局委员起见,后因立名太显,改为宝善堂,所费至少,所益至大。倘无此处,则明知分局之有弊,而无人可易。储材馆主持无人,已成虚设,夏间当修雪堂之基以处之。提调无人,鉴衡不审,则滥竽者多。林翼于雪堂之左,构宝善堂七楹,意欲为事贤友仁之居,而提挈无人,衡鉴或误,乞请老前辈为宝善堂主人。
这是说,宝善堂原来是储材馆,但怕引起人们的非议,只好改名宝善堂。胡林翼非常肯定设立宝善堂的做法,评价说“所费至少,所益至大”,即花钱不多,效果很大。对胡林翼的宝善堂,《清史稿》也有记载:
士有志节才名不乐仕进者,千里招致,于武昌立宝善堂居之,以示坊表。
经曾国藩细心查探,原来负责宝善堂工作的严树森,把所有人才,包括调查视野内的人才分成若干类,编上号码,在每一类、每个人名下面,注上事实,即这个人以往做了哪些事,现在从事的工作是什么,效果怎样,并让湖北各级官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将手下人员的情况报告上来。如果有奇才异能必须破格使用,或者不走正常选拔程序的,另外记录在册,以备选拔。
曾国藩回去后,又给胡林翼写信:
察吏耳目之长,当另有密诀。是否手头常有清单,注记评骘,抑全凭心中暗记?如有密单,幸示一二,迅速璧还。
胡林翼回信说:
察吏并无秘诀,亦无记注评骘清单。渭春去年偶有佐杂评骘一册,旋即遗忘矣。楚,小国,尚易记仿佛;吴,大国,或须记于册,或竟密存于心。丈自酌之。
胡林翼谦虚了,他说湖北是个小地方,人才有多少,每个人才怎么样,多能记得大概;而两江就不一样,那是天下英才荟萃之地,因此他委婉地建议曾国藩有必要做个人才档案之类的东西。曾国藩任职两江总督的时候,开始做一项工作,就是给每一位官员建立一个人才档案。它不同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很简单的个人履历式的档案。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