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用人的最高原则(1)

以上四条只是一般标准,文官也好,武官也好,这四条标准只是一般性用人标准,而重要的、关键的岗位,仅有这四条标准是不够的。为此他提出一个最高的衡量人才的标准,用他的话叫“上上之选”。那么,这个最高标准是什么?曾国藩用了四个字 “忠义血性”。“忠”与“义”在先秦之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在儒家的概念里,“忠”指的是尽心为人办事,不分对上与对下。如孔子说:“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教人以善谓之忠”(《孟子·滕文公》);而“义”指的是办事准确,几乎包括处理一切人际关系,如“不义而富贵,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 其使民也义”(《孟子·梁惠王》)。

后来“忠”的含义表达的是为人不贰,为人忠诚,更多的是对国家而言,要公忠体国,尽心王事。“义”也演变成行侠仗义,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义行。血性,是忠义赤诚的性格。一般而言,有血性的人疾恶如仇,敢说敢做,敢作敢为,不向邪恶势力低头。尤其是当别人有危难时能够挺身而出,而丝毫不顾及个人得失。曾国藩提出,忠义血性才是上上之选,是最好的人才。这就是说,人要有激情,有持久的激情,不能五分钟热血,虎头蛇尾,更重要的是敢于担当,有承担。他说:古往今来的英雄,并非一开始就一定要成为一个大英雄,而是有所激、有所逼而成就的。这就是说,“忠”是对一个组织而言的;“义”是对个人而言的;“血性”是有激情,有担当,敢作敢为。曾国藩挑选的接班人也好,重点提拔的人也罢,都是从“忠义血性”这个视角当中选择的。

曾国藩说,表面上看来,如果一个人具备了四条标准,但不具备忠义血性,则不是最好的人才。最好的人才必须具备忠义血性这个上上之选的最高标准。如果一个人具备了忠义血性,即使前面的四条只具备三条、两条或一条,但也能够逐渐地将四条都具备了。相反,一个不具备忠义血性的人才,即使具备前面的四条,但最后临大难,在重大、关键的时候,还是不可靠。所以曾国藩说,忠义血性是上上之选。

他说,湘军之好处,全在无官气而有血性。若官气增一分,血性必减一分。若打仗能出则向前,入则殿后,此一端已有可为统领之质。又有血性而不忘本,有诚意而不扰民,若加意培养磨炼,将来或可成大器也。

而忠义血性大多具有朴实廉介的特点。因此曾国藩又延伸了他的用人思想,指出:大概观察人的办法,以朴实廉介为本质,有这样的品质再加上特殊才能,这样的人是最可贵的。如果没有品质,就是有长处也是靠不住的。“甘受和,白受采”,古人所说的人无本不立,其意义就在于此。

方宗诚观察到,曾国藩“平日取人,皆诚朴厚重一流,而不喜才华浮薄者。若德行文学之儒,则奉为上宾,出入谈论而不肯烦以吏事”。

胡林翼也说:

成就大业总以得人为主。子游为宰,首在得人。苟得其人,鸣琴可理;即长孺卧治,亦可理。不得其人,虽日夜操劳,而无济于治。求才之法,谋野则获,谋邑则否。野多朴而邑多巧,野尚质而邑尚文也。又说:天下强兵在将。上将之道,严明果断,以浩气举事,一片纯诚;其次则刚而无虚,朴而不欺,好勇而能知大义。要未可误于矜骄虚浮之辈,使得以巧饰取容。真意不存,则成败利钝之间,顾忌太多,而趋避愈熟,必致败乃公事。

前面提及,文官和武官各有四条标准,而忠义血性是上上之选。曾国藩还提出一个具体入手之处 检验人才能不能胜任,将来有没有发展前途的“五到”,这也是他经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他说,办事情,人才要以“五到”为要。这“五到”分别是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和口到。

关于“身到”,曾国藩说,文官有身到的要求,武官也有身到的要求,就是要下基层。一个领导没有下过基层,就不是一个好领导。文官就要“亲验命案”,还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