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法律不能承受之重(1)

——评《完美世界》

田  璐

【原 片 名】:A Perfect World

【中 文 名】:完美世界

【编    剧】:约翰·李·汉考克

【导    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主    演】:凯文·科斯特纳,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劳拉·戴姆

【发行公司】:美国华纳家庭录影公司

【发行时间】:1993年

【海报来源】:https://board.verycd.com/ t149984. html

世界必定不完美,《完美世界》偏以此为名,似乎另有深意。影片情节颇为简单:布奇因持枪抢劫被判40年牢役,越狱途中,他抓了一名8岁的单亲小男孩菲利普作为人质,一同踏上了逃亡之路。一路的挫折惊险,却也是一路的温馨逗趣。两人情谊日益深厚,如同父子、朋友。菲利普在平静的日常生活中因得不到父爱而郁郁寡欢,可他在抢劫犯身上却得到了父爱。但以雷德·加尼特探长为首的追捕小组紧随其后,步步紧逼。然而,最终却是菲利普为了阻止布奇滥杀而开枪击中了他,结束了这场注定不能走向完美的冒险逃亡。

探长的“完美世界”

影片重在展现一个强盗和一个单亲孩子菲利普·佩里之间的点滴深情。雷德探长和女犯罪学家萨利·格柏之间的寥寥数语勾勒出了布奇一生的悲剧,这是影片的“暗线”,仿佛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痕,埋藏在强盗与孩子的温暖情谊中隐隐作痛。布奇的母亲是一名舞妓,在他6岁时父亲离家出走,12岁时母亲因患梅毒而上吊自杀,其父将他带至阿马里洛抚养。布奇13岁时偷了一辆酷爱的福特车去兜风时被警察抓获。雷德警长正是当时阿马里洛的法律顾问,他提供的顾问意见能直接影响法官的判决。雷德认为,布奇的父亲是一位职业罪犯(但事实上他并无严重犯罪的记录),喜欢嫖妓,惯用暴力,所以不能让布奇与他一同生活。同时,雷德认为吉特维利监狱的少年教养所很适合布奇,因为雷德“认识的几个孩子都在那里改过自新,甚至有的还做了牧师”。因此,雷德“给法官买了小牛排,要求他重判布奇,告诉他这样才是对的”。结果,布奇被判呆在少年教养所4年,他并未如雷德预期的那样改过自新,反而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罪犯。

最终,雷德·加尼特不得不面对布奇,此刻的他又将作何感想呢?雷德一心追寻着完美的执法,对自己的工作报以一种超乎法律能力限度的“济世”期待。在他眼里,法律对这个混乱的世界总是鞭长莫及,需要执法者去延长其触手。他从心底里嘲笑法律,如他断言:“在德州工作要讲人情,要让他们欠你人情,我就是这样工作的,也是这样找工作的。”他认定自己心目中的完美世界是法律应该达到的,所以雷德索性代替法律,安排犯人的生活,甚至人生。雷德尽职尽责,但他也是片面且刚愎自用的,这一点从他对待女犯罪学家萨利·格柏的方式和态度就能看出。雷德臆想的完美导致了布奇的悲剧。布奇终其一生都在犯罪生涯中追寻遗失在教养所的童年和父子之爱。这也是为什么布奇在乎孩子的快乐和小愿望,他在孩子们的欢笑声中隐约触摸到梦想中的童年。布奇越狱后一心希望到阿拉斯加去寻找父亲,开始新的生活,他并没有丧失追寻安宁生活的美好希望。在他看来,阿拉斯加是“美国最后一块净土”。只要到那里,就能涤净犯罪的尘埃,拥抱宁静平和的生活。愧疚的探长不敢承认自己与布奇曾经的过往,他无法面对这样一个对生活怀着真诚渴望的罪犯。

执法者可以自以为是地修正、延伸法律,谁又能修正他们心中的偏见、私欲,甚至仇恨?他怎么能天真地以自己心中的正义观念代替法律?实际上,探长的做法是一种披上国家权力外衣的“私人执法”,即使怀抱高尚的目的也很难消除偏见和片面所带来的不公后果。执法者的完美世界可能是狭隘的臆想或偏执的恪尽职守,当然更可怕的,是枉法徇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