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桓王说:“必须跟郑庄公打一仗,打垮郑庄公,这样诸侯就怕了我们,天子的权威就重新树立起来了,对诸侯的控制力也就强化了。”不顾周公黑肩在那里大摇其头,周桓王开始研究作战方案。
按周朝军制,天子拥有六军,诸侯大国拥有三军,小国只有两军或者一军。但是,东迁以后,周朝竭尽全力也只能动员三个军,每军编制一万余人。如以三个军征讨同样拥有三个军的郑国,力量相当,胜负参半。周桓王就请卫、陈、蔡三国,赞助发兵。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在忍气吞声十三年之后,周天子战车从洛阳隆隆启程。卫、陈、蔡各起本国主力,到指定地点约齐,完成军事编队,出发。以大周王朝为首的多国部队的兵锋直抵郑国的长葛,郑庄公也把三军倾巢而出,严阵以待。自大周建国以来,这是中央军与地方军的第一次对抗战。
当时以周为马首的多国部队摆出了战斗队形:中间方阵是周王室的中央军,由周桓王直接统率;右翼是虢公林父所统率的蔡国与卫国的联军;左翼是周公黑肩率领的陈国军队。一时间尘土嚣扬,车辚辚马啸啸,甚是雄壮,大有一战而荡平郑国的气势。
多国部队的布阵特点,是中央的周王室直辖军队实力比较强,而两翼的卫、陈、蔡的军队实力比较弱,而且这三个国家在多次以郑国的交锋中,屡屡败北,对郑国的军队有一种恐惧的心理,也就是早已被打怕了。针对这种布阵,郑国的公子突向郑庄公建议,应当把郑军的主力布置在左右两翼,首先击溃它的两翼,那么,中央方阵虽然实力强些,但一旦它的两翼被击破,不仅无法得到两翼部队的保护,反而要分兵援助两翼,这样一来,势必会破坏其战斗阵形,陷入混乱不堪的局面中,这样,一定会大获全胜。
郑庄公采纳了公子突的建议,在布阵上,也有新的创新,叫做“鱼丽阵”,这个阵法,就是战车部队与步兵之间的协同作战。具体的安排是,战车在前,战车之后是步兵,步兵的位置是填充战车与战车之间的空隙,就像后来的坦克后跟着一群步兵一样。这在当时的春秋初期,是居于领先水平的。
郑军击鼓进军,从左、右两翼率先发起攻击,情况如原先的预料一样,多国联军右翼的蔡卫联军和左翼的陈国联军根本抵挡不住郑国主力部队的猛攻,很快阵脚大乱,而且这时也顾不上位于中央方阵的周恒王了,一看情形不妙,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竞先逃窜。尤其是陈国军队,估计是世界上最窝囊的部队,从来没打过胜仗,屡战屡败。而且败的不光彩,要么磨洋工,要么一触即溃,这次也不例外。郑国主力部队刚一猛攻,陈军便纷纷跳车逃跑,抱头四散。不过,跑得还挺快,个个是飞毛腿,被抓住的不多。陈军这一溃败,影响了也比较窝囊的蔡卫联军,也跟着跑。
周桓王这位三军总司令一下子丢掉了两个军,只剩下孤零零的中央方阵。郑国的三军部队开始围攻周的中央军,周军大败,但周桓王却沉着应战,他手中挥舞着象征王权的铜钺,砍击逼近他战车的敌人,以鼓舞士气。郑国将军祝聃远远瞅着周桓王,马上搭箭上弓,瞄准周王“嗖”的就是一箭,这一箭射在周桓王的肩膀上。这个周桓王虽然是个愣头青,但此时表现还甚为从容,不失一个王者的尊严,居然还忍住伤痛,亲自指挥大军撤退。
祝聃请求郑庄公追击周的军队,郑庄公摇摇头说:“君子不能够逼人太甚的,更何况是侵凌周天子呢?我们只求自卫反击,能保住国家社稷,这也知足了。”当天晚上,郑庄公派出祭足前往周军的驻地,探望并慰问周桓王,以示礼仪和关切。
这次大战中,郑庄公表现得有理有节,战后的善后工作做得很好。反观周王,既师出无由,又不自量力。要说周桓王这个人,是个有血性的人,只是自不量力。他发动的此次战役,根本没有必胜把握,他应该清楚他的对手,是打了十多年的久经沙场又屡战屡胜的强大的郑军。作为一国之君,押这样的战争赌,胜了,于自己的国君身份增补并不大,败了,整个国威就算全玩完了。因此,这一次中央与地方的正面交锋,正式宣布了周桓王外强中干的事实。从此,天子成为缩头乌龟,诸侯之间开始排座次,没有谁再把周天子当回事了。